以前一直以为,欧洲人是靠自己努力,才过上那种神仙日子的,后来才发现,他们的高福利,有相当一部分是我们中国人掏钱“赞助”的。 (阅读前请点个赞,点个关注,主页有更多你喜欢看的内容) 以前那些美西方企业,在中国市场可真是赚得盆满钵满。 就拿汽车行业来说吧,日本丰田一家公司,2025财年的净利润高达2377亿元人民币,这数字超过了咱中国18家上市车企,利润总和的近3倍。 他们之所以这么能赚,除了那个“精益生产”模式,更重要的是早些年,在中国这个巨大市场获取的丰厚利润。 德国大众集团旗下的奥迪Q2L,在中国市场一度卖到高价,其利润空间可想而知。 这些外国车企靠着技术优势和市场地位,在过去很长一段时间里,从中国市场攫取了惊人利润。 他们的生产成本相比利润来说,简直是太低了,丰田的营业利润率长期保持在10%左右,这远高于中国汽车行业,跌破4%“生死线”的利润率。 换句话说,同样卖一辆车,人家丰田赚的比咱们中国车企多得多。 那时候咱的中国企业,要想在国内市场生存下来真是太难了,不仅要面对外国品牌的技术壁垒和品牌优势,还要应对自家门口的价格战。 前两年中国汽车行业利润率已经跌破4%,超过八成的经销商出现价格倒挂,四成以上亏损。 咱们的企业不是不想卖高价,是实在卖不上去,老百姓认洋品牌。 正因为有这么巨额的利润空间,这些跨国企业能够为其本国的员工,提供丰厚的福利待遇,这些企业赚了钱,回国交税,政府再用这些税收给民众发福利、建社会保障体系。 德国工人一年能有一个多月的带薪休假,生孩子有补贴,看病基本不用花钱,退休了还能拿丰厚的养老金——这些福利,有一部分确实是从中国市场获得的利润支撑的。 反观咱们中国过去的工人,福利待遇差距不是一星半点,长时间加班是常态,有些企业甚至连五险一金都交不齐。 咱们的工人兄弟姐妹们,辛辛苦苦生产出来产品,让外国企业赚了大钱,反过来供养了他们国家的高福利社会。 这么说吧,我们中国人确实在一定程度上为欧洲的高福利生活“做了贡献”,咱们既是他们产品的消费者,还是他们利润的创造者。 但是形势比人强,随着近些年我国的飞速崛起,外国人躺着挣钱的好日子正在一点点消失。 咱们的中国企业奋起直追,在不少领域已经实现了反超。 您看看新能源汽车领域,比亚迪2025年7月在欧洲市场的表现:新车注册量达到13,503辆,同比增长高达225%,市场份额升至1.2%,首次在单月维度超越了特斯拉。 比亚迪从两年前刚进军欧洲乘用车市场时,仅有3家门店,发展到现在400家门店覆盖伦敦、巴黎、米兰等核心城市。 比亚迪还在匈牙利建立了欧洲总部,在巴西和泰国等地建厂,实现了“研发、生产、销售的本土化闭环”。 再看看华为,虽然其在2025年上半年净利润有下滑,面临挑战,但它在5G通信、人工智能等前沿科技领域的专利申请量,已经全面超越美国,这就是实实在在的进步。 现在中国不仅在新能源汽车领域领先,还在5G通信、人工智能、量子计算等前沿科技领域迎头赶上。 截至2023年底,中国高铁运营总里程已突破4.2万公里,相当于全球高铁总里程的三分之二;5G基站数量超过230万个,实现所有地级以上城市全覆盖。 现在不少西方人对中国,之所以有这么大的敌意,英国学者马丁·雅克分析得明白,中国的发展动摇了美国主导的单极世界格局,而且中国坚持走自己的道路,拒绝照搬西方模式。 他们哪是真正关心什么人权民主,就是看不得咱们中国人过上好日子。 美国自二战以来长期占据全球霸主地位,通过美元霸权、军事同盟网络和文化软实力,构建起全方位的国际影响力,面对中国这个体量相当、发展路径迥异的东方大国,美国表现出了明显的不适应症状。 不过咱现在的人民币国际化进程,正在稳步推进,在中东“石油人民币”结算体系取得突破性进展,国际储备占比升至3.5%。 虽然美国还会想方设法遏制中国发展,但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不是哪个国家能够阻挡的。 所以美西方当初吹嘘的高福利,表面上看是文明的象征,实际上很大程度上是靠剥削发展中国家、靠全球不平等贸易堆砌出来的虚假繁荣。 现在咱们中国发展起来了,不再甘心做价值链低端的打工者,要搞产业升级,要攀登科技高峰,要让中国人民也过上幸福美满的生活——这就触动了西方发达国家的奶酪。 咱们的中国企业,正在全球市场上与老牌跨国公司正面竞争,而且越来越有优势,这是大势所趋,任何人都阻挡不了。 中国人民吃苦耐劳、聪明智慧,应该有更好的生活,应该为世界做出更大的贡献。 未来已经逐渐到来,让咱们拭目以待! 对此你还有什么想说的?欢迎在评论区留言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