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4年,国民革命军的团长彭学儒牺牲,一个女人扛着枪冲向日军,抢回他的遗体,杀死10多名鬼子。 1944年8月,浙江丽水城外枪声密集,日军攻下缙云县后,直接向丽水城进发。国民革命军88军21师63团接到命令:死守丽水,为外围部队调整部署争取时间。 团长彭学儒接到这个任务时心情复杂,他是陆军军校的高材生,抗战爆发后一直在前线作战,知道这次防守任务的艰难程度。 最让他放心不下的是妻子蒋梅,结婚后蒋梅一直跟随部队,夫妻感情很深。彭学儒曾多次劝她离开丽水城避险,但蒋梅坚持留下。 她告诉丈夫这些年跟随部队,自己也学会了使用武器,在这种关键时刻,她不愿意独自逃生,要和丈夫共同面对。 战斗从8月中旬开始,63团凭借丽水城的地理优势,在城墙上布置了严密的火力点。日军发起的几次攻击都被成功击退。 但是日军兵力占绝对优势,而且使用了毒气弹,更要命的是负责防守白云山西面的二营营长赵楚皓临阵脱逃,留下了一个巨大的防御缺口。 8月27日深夜,日军在叛徒的引导下,从西面城墙的薄弱处攀墙入城,他们直接扑向了63团的指挥部所在地城隍庙。 彭学儒率领警卫班进行最后的抵抗,但终因寡不敌众,与部下一起牺牲在城隍庙内,这位年轻的团长履行了自己“与丽水共存亡”的诺言。 蒋梅听到枪声停止,知道情况不妙,她在几名伤兵的掩护下,冒着危险冲向城隍庙,要找到丈夫的遗体。 在城隍庙里,蒋梅找到了彭学儒,她为丈夫擦去脸上的血迹和尘土,然后拿起了武器。 当日军发现她时,蒋梅已经端起了机枪,她向冲过来的敌人开火,子弹打完后又抄起了大刀。 最终蒋梅也倒在了城隍庙里,和丈夫永远在一起,据当时的战报记录,她在最后的战斗中击毙了多名敌军。 丽水城失守了,但63团除了叛逃的赵楚皓外,其余官兵全部战死,他们用生命为外围部队的调整争取了宝贵的时间。 战后国民革命军军法处对叛徒赵楚皓执行了枪决,这个临阵脱逃、出卖同胞的败类得到了应有的下场。 彭学儒和蒋梅的事迹后来被记录在《浙江民国人物大辞典》中,他们的故事成为了抗战时期夫妻并肩作战的典型代表。 这场战斗虽然以失败告终,但却体现了中国军人的血性和家国情怀,面对强敌他们选择了坚守到底。 蒋梅的选择尤其让人感动,作为一个女性,她完全可以选择离开,但她选择了与丈夫生死与共。 这种精神在当时并不罕见,抗战期间许多军人家属都做出了类似的选择,她们用自己的方式为抗战贡献力量。 彭学儒夫妇的故事告诉我们,在国家危难时刻,普通人也能迸发出非凡的勇气,无论是职业军人还是平民百姓,都有保卫家园的责任。 丽水保卫战虽然失败了,但这种宁死不屈的精神却传承了下来,这些英雄的牺牲没有白费,他们为最终的胜利奠定了基础。 今天的丽水城早已重建,繁华依旧,但在城隍庙附近,还有纪念彭学儒夫妇的石碑,提醒人们不要忘记那段血与火的历史。 每当我们享受和平生活时,都应该想起这些为国捐躯的英雄,他们用生命换来了我们今天的幸福,这份恩情永远不能忘记。 战争的硝烟已经散去,但英雄的精神永远不会过时,无论在什么时代,这种为了正义而牺牲的品格都值得我们敬佩和学习。 彭学儒和蒋梅的爱情故事也让人动容,在生死关头他们选择了携手面对,这种深情比任何言语都更有力量。 这样的故事在抗战史上还有很多,每一个都值得我们铭记,正是无数个这样的牺牲,才换来了民族的新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