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25年,吴宓举他为清华国学院的导师,校方质疑他没学位也没声望,犹豫地说:先试试吧!不久,校方为他换大教室! 1925年,清华大学成立国学研究院,需要聘请导师,吴宓向校长推荐了一个人选,这个人既没有博士学位,也没有什么知名著作。 校方觉得有些冒险,但最终还是同意了吴宓的建议,这个人就是陈寅恪,后来成为与梁启超、王国维、赵元任并称的“清华四大导师”之一。 陈寅恪的求学经历确实与众不同,他12岁时就到日本留学,后来又去了德国、美国等多个国家深造,但从来没有拿过任何学位。 在哈佛大学时他专门研究梵文和巴利文,在柏林大学时,他钻研东方古文字学。每到一个地方,他都把注意力完全放在学习知识上。 对他来说学位证书并不重要,重要的是真正掌握学问,这种态度在当时是很少见的,大部分留学生都以获得学位为目标。 陈寅恪刚到清华任教时,学生们对这位新老师很好奇,他看起来普普通通,既不像海归派,也不像传统学者。 但是一上课所有人都被他的学识震惊了,他能够熟练使用多种古代文字,对历史典籍的掌握程度令人叹服。 他的课堂经常座无虚席,不仅学生爱听,连朱自清、冯友兰这样的知名教授也经常来旁听,大家都称他为“教授的教授”。 陈寅恪在学术上有很多开创性贡献,他用诗文来印证史实,开创了史学研究的新方法,在敦煌学研究方面,他也是重要的奠基人之一。 他的《隋唐制度渊源略论稿》、《唐代政治史述论稿》等著作,至今仍是这些领域的经典,学者们研究相关问题时,都绕不开他的这些著作。 虽然他没有洋学位,但国外的大学对他的学术水平非常认可,据记载牛津大学曾经想聘请他担任教授,只是因为战争爆发而没有成行。 抗日战争爆发后,陈寅恪表现出了坚定的民族气节,他的父亲陈三立在“九一八”事变后忧愤成疾,拒绝与日本人合作,最终绝食而死。 陈寅恪继承了父亲的风骨,日军占领香港期间,他宁愿过艰苦的生活,也不愿意与侵略者合作,这种气节在当时的知识分子中树立了榜样。 1929年,清华师生为王国维先生建立纪念碑,陈寅恪负责撰写碑文,他在碑文中写下了“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这句话。 这句话不仅是对王国维的评价,也成了陈寅恪自己一生的写照,他认为学者应该保持独立的人格,不受外界干扰地追求真理。 建国后陈寅恪的生活发生了很大变化,他的眼睛逐渐失明,身体也越来越差,但仍然坚持做学问。 在助手的帮助下,他用了十年时间完成了《柳如是别传》,这部80多万字的著作成为他晚年的代表作,也是他学术生涯的重要总结。 后来陈寅恪在广州去世,他的一生没有获得过任何学位,但却得到了学术界的一致认可,被公认为现代中国最重要的史学家之一。 他的学术方法影响了几代学者,用文学作品来研究历史,重视细节考证,这些都成为后来史学研究的重要方法,真正的学问不在于形式上的资格证明,而在于对知识的真诚追求,文凭只是敲门砖,真正的实力还得靠真才实学。 他坚持的“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在今天仍然具有重要意义,无论做什么工作,保持独立思考的能力都是最宝贵的品质。 在这个学历越来越重要的时代,陈寅恪的经历提醒我们不要过分迷信文凭,重要的是不断学习,不断提高自己的真实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