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自:南湖晚报
梁红玉/民间版画
N何志荣
梁红玉是南宋著名的抗金女英雄。她的祖父、父亲都是将官出身,红玉自幼随父学韬略、习武艺,才思敏捷,武艺了得,能挽强弓,每发必中。
北宋衰亡之际,宋室内乱,一些奸臣逼高宗让出帝位,高宗被迫逃往浙江。在秀州(即今嘉兴)拥有重兵的韩世忠儿子及夫人梁红玉,看到情势危急,便配合韩世忠一起进兵杭州勤王,立下汗马功劳。宋高宗即授韩世忠为忠武胜军节度使,并拜为浙西制置使,统领江浙一带,封梁红玉为护国夫人。
趁宋室内乱,北方金兵大举进犯。1129年10月,金兀术率兵长驱直入,强攻江浙,作为江浙一带统领的韩世忠,马上率八千水军急赴镇江拦截。当时金兵号称十万,大有泰山压顶之势,气焰十分嚣张。金兀术给韩世忠下战书,咄咄逼人,口出狂言:“如不纳降,将汝碾为齑粉。”面对强敌,韩世忠、梁红玉夫妇临危不惧,从容不迫地接受挑战。那时,金兀术摆开阵势,准备抢渡长江,韩世忠就沿江御敌,双方在江面上鏖战。梁红玉冒着箭雨亲自擂鼓助威,连续打退了金军的十几次进攻。金军遭受重挫后,使出诡计,派使者谈判,表示愿意归还所掠财物,还给韩世忠送来一匹名马,作为赔礼,被韩世忠一口回绝。
于是,双方在长江上继续厮杀。如何彻底击溃金军,梁红玉向丈夫献上一套妙计,如此这般,立即决定,先将金兵慢慢地引向死港——黄天荡。1130年,韩世忠按计命工匠们制作大批铁绳、铁钩,吩咐骁捷者待敌靠近时,用绳、钩拖翻金兵所驾的小船,然后痛打落水狗。
决战开始,梁红玉为振士气,将自己打扮得分外英姿勃发,一身戎装似女神下凡,手中鼓槌舞动生风。她传令大小指挥,专听战鼓为号。但见她站在金山的妙高台上,蝉鬓金钗双压,凤鞋宝镫斜踏,连环铠甲衬红纱,绣带柳腰端跨。她看准时机,将宝剑往腰眼一挂,手握双槌,顷刻间雷雨交加。梁红玉哗啦啦擂起第一通鼓,卷起漫天狂飙,顿时黑云摧城,韩世忠和各队将领指挥战船,扯帆疾驰,犹如猛虎下山,更似蛟龙闹海,冲得金军猝不及防,连连后退。待到梁红玉第二通战鼓哗啦啦响起,宋军的船队刹那间布成了人字形,像一群大雁突然隐进了芦苇荡里。金兀术以为宋军要逃窜,急忙反扑过来。金军做梦也没想到,此刻梁红玉又哗啦啦擂动了第三通鼓,声似山崩地裂,韩世忠隐藏在芦苇荡里的战船山呼海啸般杀将出来。金兀术一看大事不妙,慌忙指挥船队退走黄天荡,正中韩世忠、梁红玉的下怀。金军被困在港汊交错、芦苇杂生的黄天荡中。此时,梁红玉在妙高台上看得分明,便在号旗上挂起灯球,金兵向南,她指向南,金兵向北,她指向北,杀得金兵一时难以找到逃生出口。韩世忠的大船恰似老鹰抓小鸡,将金军的小船打得落花流水。也许是老天注定,金军命不该绝,他们很快找到了一条淤塞的旧港,连夜开挖至江口,金兀术的残兵败将才得以绝处逢生。从此,金军不敢轻易南下,这就是宋代著名的黄天荡战役。
韩世忠与贤内助梁红玉班师回朝,军营里唱响了一首赞歌:“凭将箕帚扫胡虏,一派欢声动地呼。试看他年麟阁上,丹青先画美人图。”事闻宋高宗赵构,他也兴奋地挥动御笔,写下“智略之优,无愧前史”八字匾额赠予梁红玉。美谈代代相传,清代钱彩在《说岳全传》中云:“百战功名四海钦,贤哉内助智谋深。而今风浪金焦过,犹作夫人击鼓音。”近代鉴湖女侠秋瑾也有赞语:“当年红玉真英杰,破虏亲将战鼓挝。”梁红玉击鼓退金兵的史实,如今已演绎成家喻户晓的民间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