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3日的阅兵,英国、法国、德国、加拿大、澳大利亚这些西方大国的元首,一个都没来!有人说这是不给中国面子?错了!这丢的不是中国人的脸,而是他们自己先辈的脸! 麻烦看官老爷们右上角点击一下“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和分享,又能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您的支持! 9月3日的阅兵,原本是向世界展示中国现代化军力和国家自信的重要场合。 当镜头扫过看台时,人们惊讶地发现,英国、法国、德国、加拿大、澳大利亚这些二战时期的主要西方国家元首,全都没有现身。 有人急着说,这是不给中国面子,可仔细想想,这其实丢的并不是中国的脸,而是他们自己历史的脸。 如果把视角拉回到二战时期,东亚战场的情况就会更清楚。 那时,日军发动了大规模侵华战争,中国人凭借顽强的抵抗,在极其困难的条件下守护着自己的土地和民族尊严。 东亚战场不仅仅是中国人的战斗,西方国家的士兵也参与其中。比如,美国军队在太平洋诸岛上与日军激战,英联邦部队在东南亚战场上与日本展开抗争,这些行动都是全球反法西斯战争的一部分。 战争结束后的历史书写和纪念方式,却并非总如事实般公平。 美国、日本在太平洋战争的纪念中,常常被看到以“悼念阵亡士兵”的形式共同出现,仿佛忘记了当年日军对亚洲人民造成的巨大伤害。 更令人唏嘘的是,某些西方国家在中途纪念时,似乎更关注与日本的和解,而非对中国和其他亚洲国家的牺牲致敬。这种做法,无疑显示出一种忘本的态度。 9月3日阅兵上这些西方元首的缺席,并非简单的外交冷淡,更是一种历史选择的体现。 阅兵出席名单,不只是礼节问题,它能反映各国对历史的态度和当下外交立场。 中国精心安排阅兵,既是纪念抗战胜利,也是对世界展示国家力量和历史认知的方式。谁来谁不来,本身就是一种信息传递。 仔细分析,这种缺席的背后有几个层面的含义。 是历史认知的问题。西方国家的现代社会普遍强调二战胜利,但在亚洲战场的历史教育中,很多国家对中国抗战的贡献并没有深入认知。 二战期间,中国抗击日军的八年时间,是世界反法西斯战场的重要组成部分,但在部分西方国家的教育体系中,这段历史往往被忽略或者轻描淡写。 是外交策略的选择。对某些国家来说,公开出席中国的纪念活动,可能会被国内部分政治力量解读为“承认历史责任”,这对外交和政治是一种微妙的平衡。 再者,这也与战后国际格局和历史记忆有关。 美国、英国、法国在战后与日本建立起了深度的经济与政治合作,尤其是美国将日本作为亚太战略的重要盟友。 这种现实利益往往让这些国家在纪念活动中表现得谨慎甚至疏离,而不像中国这样,能够将历史记忆与国家尊严紧密结合。 对于中国而言,这种情况不仅没有损害国家形象,反而凸显了中国在历史叙事中的主动权。 中国能够自信地举行阅兵,回顾抗战历史,教育年轻一代,也向国际社会传递了一个明确的信息:历史不可被遗忘,牺牲不可被轻描淡写。 通过阅兵的仪式,国内外都可以看到,中国不仅在现代国力上自信,更在历史认知上坚守立场。 阅兵的另一层意义是外交前瞻。各国出席名单可以成为观察其外交立场的重要参考。 西方大国的缺席,让人们明确看到了他们对历史问题的态度,也提醒我们在未来的国际谈判、抗战纪念活动或历史议题上,必须有充分的心理准备和策略布局。 中国在这方面表现得十分主动,不仅通过阅兵向世界讲述中国故事,也借此检验各国的立场和底线。 当然,这并不意味着中西关系的全面僵化。历史是复杂的,现实是多面的。 在经济、科技、文化交流层面,中国与这些国家依然有合作空间,但在历史认知和纪念方式上,必须有明确的立场和界限。 正如此次阅兵显示的那样,国家的自信不仅来自经济和军事实力,更来自对历史的清醒认知和勇于表达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