玩酷网

1951年,南开大学创始人张伯苓去世后,亲人在帮他整理遗物时,从他口袋中掏出6元

1951年,南开大学创始人张伯苓去世后,亲人在帮他整理遗物时,从他口袋中掏出6元7角钱,竟忍不住嚎啕大哭。 张伯苓1876年出生在天津一个落魄秀才家庭,父亲张久明曾是私塾先生,但家境贫寒,连张伯苓的学费都难以负担,15岁那年,张伯苓靠着优异成绩考入天津北洋水师学堂。 1895年毕业后,他进入北洋海军担任见习军官,然而甲午战争的惨败彻底改变了他的人生轨迹,1898年5月,英国强迫清政府签订《中英订租威海卫专约》,张伯苓所在的通济舰奉命护送清廷官员前往威海卫接收。 那一天发生的事情让张伯苓终生难忘,他亲眼看到威海卫的旗杆上,清朝龙旗刚刚取代日本旗升起,不到半天时间又被换成了英国米字旗,负责接收的清军士兵个个面黄肌瘦,很多人怀里还揣着鸦片烟具。 这个场面深深刺痛了年轻的张伯苓,他意识到海军救不了中国,只有教育才能唤醒民众,1898年,22岁的张伯苓毅然脱下军装,回到天津准备办学。 创办学校谈何容易,张伯苓没有资金,没有校舍,甚至连办学经验都没有,他只能从家庭教师做起,先在严范孙家中教授其子弟,积累教学经验和启动资金。 1904年,28岁的张伯苓用积攒的钱在天津创办了私立敬业中学堂,这就是南开中学的前身,学校最初只有73名学生,教室是租来的民房,设备简陋到连黑板都是自己刷的黑漆。 为了维持学校运转,张伯苓四处奔走募捐,他经常坐着最便宜的三等车厢,住最简陋的客栈,向社会各界人士宣传新式教育的重要性,当时很多人嘲笑他是“化缘和尚”。 张伯苓办学有个特别之处,就是极其重视体育,在那个年代很多知识分子还认为“四体不勤,五谷不分”是文人本色,张伯苓却坚持“强国必先强种,强种必先强身”。 学校没钱买体育器材,他就和学生一起想办法,跳高没有横杆,就用鸡毛掸子代替;没有足球场,就在院子里画几条白线。张伯苓亲自和学生踢球,经常弄得满身泥土。 1916年,张伯苓创办了南开大学,他提出“允公允能,日新月异”的校训,希望培养既有爱国精神又有实际能力的人才,为了筹集办学资金,他甚至变卖了自己的藏书和家产。 南开的体育传统在张伯苓的坚持下逐渐闻名,1935年,南开足球队在天津“爱罗鼎杯”比赛中连续击败英国队、俄国队等外国球队,夺得冠军,这是中国球队第一次在正式比赛中战胜外国队。 张伯苓还是中国奥林匹克运动的开拓者,1908年,他就在《天津青年》杂志上提出了著名的“奥运三问”:中国何时能够派运动员参加奥运会?何时能够得到一枚奥运金牌?何时能够举办奥运会? 1932年,在张伯苓的推动下,刘长春成为第一位代表中国参加奥运会的运动员,张伯苓亲自为刘长春筹集路费,送他远赴洛杉矶参赛。 1935年,张伯苓向南开学生提出了另一个著名的“爱国三问”:你是中国人吗?你爱中国吗?你愿意中国好吗?这三个简单的问题直击人心,激励了无数南开学子投身救国事业。 抗日战争爆发后,南开大学成为日军重点轰炸目标,1937年7月29日,日军飞机对南开大学进行了疯狂轰炸,学校主要建筑全部被毁,面对一片废墟,61岁的张伯苓流着眼泪说:“南开的物质虽然被毁了,但南开的精神将因此更加坚强。” 随后张伯苓带领师生南迁,与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共同组建西南联合大学,在昆明艰苦的条件下,南开师生依然坚持教学和学习,为国家培养了大批人才。 战争期间张伯苓的次子张锡祜作为空军飞行员在对日作战中牺牲,得知噩耗后,张伯苓强忍悲痛说:“我儿为国捐躯,死得其所,我没有遗憾。” 抗战胜利后,张伯苓已经年近七十,1948年,他辞去南开大学校长职务,结束了50年的办学生涯,新中国成立后,有人劝他去台湾,但他选择留在大陆。 之后张伯苓因病重回到天津,他最后一次走进南开校园,看着正在重建的校舍,脸上露出了欣慰的笑容,这位把一生都献给教育的老人,终于可以安心了。 张伯苓一生募集了数百万元办学资金,自己却过着极其俭朴的生活。他退休后没有养老金,全靠子女供养,去世时身边没有房产,没有存款,口袋里的6元7角钱就是他的全部家当。 但张伯苓留下的精神财富却无法估量,据统计南开校友创办的企业总价值已超过万亿元。周恩来、曹禺、陈省身等众多杰出人才都出自南开,这些都是张伯苓用一生心血浇灌出的成果。 信源:张伯苓 最可悲是教书匠. 人民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