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说洪秀柱是国民党的孤臣?国民党可以不支持她,但是中国不会,所以这次抗战胜利八十年纪念活动,马英九没来,但是洪秀柱却接受邀请,只身前往北京! 2025年9月3日的北京天安门广场,抗战胜利80周年阅兵式正在举行。观礼人群中,洪秀柱的身影格外引人注目。 而就在几天前,民进党当局还通过“陆委会”放话,威胁参加纪念活动的台湾人士会被依法惩处,而马英九等国民党重量级人物最终都选择了缺席。 在这样的背景下,洪秀柱的到来,本身就是一种态度。 熟悉台湾政坛的人都知道,洪秀柱在国民党内一直是个“特殊存在”。2015年那次轰动一时的“换柱案”,让她成了党内许多人眼中的“异类”。 当时她以高票获得台湾地区领导人参选资格,却因为坚持一个中国原则、不愿在“台独”问题上含糊其辞,被党内一些人以“立场太硬”为由撤换。 这件事让她看清了国民党内部的复杂生态,不少人宁愿在利益纠葛中左右摇摆,也不愿坚守根本立场。 但洪秀柱没低头,她在临时全代会上那句“孤臣可弃,但绝不折节”,至今听来仍让人触动。 十年过去,这种“孤”的特质愈发明显。这次抗战纪念活动前,民进党当局不仅警告蓝营人士“不得参加”,还在岛内媒体上给洪秀柱扣上“背叛台湾”的帽子。 国民党内部更是态度分化,有人私下劝她“别惹麻烦”,有人则明哲保身保持沉默。 唯有洪秀柱,9月1日刚下飞机就明确表态:“历史不能被遗忘,更不容被扭曲。”这种在压力面前不退缩的态度,和党内一些人的患得患失形成了鲜明对比。 正如国民党籍人士郑丽文所说,蓝营现在最缺的就是这种敢于担当的精神,太多人怕担责任,才会在关键问题上含糊其辞。 洪秀柱的“孤”,更体现在她坚持用行动打破两岸交流的壁垒。从2018年开始,她连续多年带队参加两岸青年发展论坛,光是2024年就带了近200名台湾青年到杭州交流。 这些年轻人里,很多是第一次来大陆,他们亲眼看到了这里的科技发展,体验了不同的生活方式,不少人回去后都成了两岸交流的宣传员。 面对民进党当局提高旅游警示的阻挠,洪秀柱看得很透彻:“骗得了一时,骗不了一世。”她知道,让台湾青年用自己的眼睛观察,比任何说教都管用。 这种实实在在的交流,在一些只看重短期政治利益的国民党人看来,或许“不合时宜”,但正是这种坚持,让她在两岸民众心中赢得了尊重。 这次北京之行,洪秀柱特意和抗日将士后代站在一起。现场有老兵后代讲述先辈浴血奋战的故事,那些关于两岸同胞共同抵御外侮的记忆,通过实物展品和口述历史变得鲜活起来。 在她看来,纪念抗战胜利不是形式,而是要让年轻人知道,这段历史是全体中华儿女的共同记忆,不是哪个政党或地区可以独占的。 这种对历史的敬畏,恰恰戳中了民进党当局的痛处,他们一直在推动“去中国化”,试图割裂台湾与大陆的历史联系,而洪秀柱的每一次表态、每一次行动,都是对这种企图的有力回击。 有人说洪秀柱这样做是“自讨苦吃”,在国民党内受排挤,到了台湾社会又被民进党抹黑。但她似乎从不在意这些。 2016年她担任国民党主席时,就顶着压力主张恢复两岸事务部门对话,当时蔡英文当局正拒绝承认一个中国原则,两岸关系陷入低谷,她的努力让不少人看到了维系交流的希望。 这些年她走遍大陆多地,在广东看科技产业,在新疆感受民生变化,把真实的大陆故事带回台湾。 她常说:“肯做、敢做,总能突破困难。”这种务实态度,和那些只会空喊口号的政客形成了鲜明对比。 现在的国民党,内部路线分歧严重,面对民进党“台独”行径常常犹豫不决。马英九虽然也反对“台独”,但在这次纪念活动这样的关键节点选择缺席,难免让人觉得不够坚定。 而洪秀柱始终如一的立场,让她成了党内的“孤臣”,却也让她在两岸民众心中树立了威信。 大陆网友常说,国民党可以不支持洪秀柱,但亿万中国人民会支持她,因为她守护的不仅是一个政党的原则,更是整个民族的历史记忆和共同利益。 在阅兵现场的历史展品前,洪秀柱认真聆听讲解的身影被镜头记录下来。 这个画面之所以打动人心,或许正是因为在当下的台海局势中,这样敢于坚守历史真相、勇于推动两岸交流的人太少见了。 她的“孤”,不是孤立无援的孤,而是在纷繁复杂的政治乱象中,始终保持清醒和坚定的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