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53年,诸葛亮的接班人费祎喝得酩酊大醉,不省人事,魏国降将突然逼近,用匕首狠捅其心口数十刀,费祎当场暴毙。消息传到姜维耳中,他却露出一抹喜色…… 话说三国后期,蜀汉的权力更迭挺有意思。诸葛亮走后,谁来掌舵?这事儿直接影响了蜀国的走向。费祎作为关键人物,他的故事得从头说起。其实,费祎早年父母双亡,跟着族父费伯仁生活。费伯仁的姑母是刘璋的母亲,刘璋派人接他们入蜀,费祎就这样到了益州。后来刘备定蜀,费祎留下来,和许叔龙、董允齐名,都挺有名气的。诸葛亮北伐时,费祎当参军,还多次出使东吴,诸葛亮夸他能独当一面。蒋琬掌权时,费祎升大将军。延熙七年,曹魏大军来犯,费祎领兵挡住,魏军退了,蒋琬让出益州刺史给费祎。他的功绩跟蒋琬差不多。蒋琬死后,费祎地位更高,蜀汉军政全由他管。延熙十五年,他获开府治事权,是蜀汉第三位有这权力的官员。 诸葛亮去世后,蒋琬接班,从延熙元年起驻汉中,六年里曹魏没进攻,姜维则小规模袭扰凉州。延熙六年,蒋琬病重,把权力交给费祎,费祎升大将军录尚书事。蒋琬一死,权力平稳过渡。费祎这人能力强,人品好,三国志说他功名跟蒋琬比肩。他在外时,赏罚都先咨询再执行,信任下属。费祎识人过目不忘,处理公务效率高。诸葛亮时代,费祎帮杨仪和魏延调解,避免内斗。费祎还劝诸葛亮别太严苛,平衡用人。总之,费祎是蜀汉的中坚,稳住了局面。 费祎被刺杀那事儿,发生在延熙十六年岁首大会上。郭修是魏国降将,原中郎将,延熙十三年姜维出兵西平时被俘投降,蜀汉封他左将军。大会上,郭修本想刺刘禅,但侍卫严,没机会,就转刺费祎。费祎醉酒,被郭修用藏在马鞭里的匕首刺心口数十刀,当场死。三国志记载,郭修刺杀费祎后被杀。郭修在西州有名,魏帝曹芳诏书夸他节操坚定。费祎对降将太信任,张嶷写信提醒多防备,他没听。郭修可能长期跟费祎,找机会下手。费祎死后,蜀汉调查,郭修动机可疑,有人疑是曹魏计划,但裴松之说郭修平民,没必要卖命给曹家。郭修刺杀费祎成功,对蜀汉影响大,但魏国觉得没意义,因为刘禅平庸,费祎无能,杀了也没用。 这案子不简单,有人指姜维嫌疑最大。姜维好养死士,三国志说他阴养死士,不务正业。费祎在位,限制姜维北伐,每次兵力不超过一万。费祎倾向休养生息,东州势力不愿耗国力北伐。姜维坚持诸葛亮国策,想大举进攻,但费祎不从。郭修是姜维俘虏的,费祎死,姜维受益,能调五万兵。有人猜姜维用死士顶替郭修,或胁迫他刺杀。费祎和姜维政见分歧明显,主战主和对立。郭修投降后待遇好,马超也才左将军,他没动机杀费祎,除非受人指使。真相不明,但费祎之死改变了蜀汉策略,从防御转进攻。 费祎死后,陈祇接尚书令。他资历能力不如姜维,但支持进攻,认姜维是北伐主将。同年夏天,姜维出兵曹魏,不再限兵,能调五万大军。延熙十七年,姜维攻狄道,围城,魏援军来撤退。十八年,再出击,败魏将,夺粮草。十九年,攻祁山,筑垒抗魏主力。费祎死,蜀汉无人制约姜维,他持续北伐。二十年,在洮西败魏军,魏将退守。蜀国力耗,但姜维坚持。姜维多次北伐,蜀汉与曹魏对抗加剧。费祎死十年,蜀汉灭亡,但细节不展开。姜维最后北伐,钟会大军入,姜维守剑阁,邓艾偷渡阴平,成都陷,刘禅降。姜维诱杀钟会失败,自杀。 费祎之死,蜀汉从稳健转激进,姜维北伐频仍,国力衰。费祎在位,蜀汉休养,挡魏侵。蒋琬费祎延续诸葛亮策略,姜维则急进。费祎被刺,蜀汉鹰派抬头,主战派主导。郭修刺杀,疑云密布,姜维嫌疑挥不去。三国志多处记载,费祎死标志蜀汉战略变。蜀汉后期,内斗加剧,黄皓弄权,但费祎死是转折。总之,这事件影响深远,蜀汉命运由此改写。 费祎传记显示,他文武双全,诸葛亮夸他。费祎死,蜀汉失平衡,姜维独掌军权。陈祇挺姜维,蜀汉进攻为主。姜维北伐虽败多胜少,但牵制魏军。费祎政策对蜀汉有益,限制北伐保国力。姜维继承诸葛亮遗志,但时机不对。费祎被刺,蜀汉加速衰落。刘禅无能,依赖臣子。郭修动机,史书不明,有人说个人行为,有人疑阴谋。费祎信任过度,酿祸。张嶷提醒无效。蜀汉人才凋零,费祎一死,无人补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