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17日,一则关于百度副总裁谢广军13岁女儿参与网暴及“开盒”行为的事件引发热议。网络暴力不再是成年人的“战场”,未成年的孩子也悄然成为参与者。这不禁让我们深思:网络暴力为何会侵入未成年人的世界?家庭和社会又该如何应对?
---
网暴低龄化的现实:孩子为何会卷入?
当13岁的孩子因与他人争执而情绪失控,将他人的隐私信息发布到自己的社交账号上,这一行为不仅伤害了他人,也让自己深陷舆论漩涡。其实,未成年人卷入网络暴力并非偶然。
社交平台的便捷性和饭圈文化的对立性是诱因之一。饭圈争端中,粉丝们常因偶像的言论、作品或行为产生分歧。这种对立情绪在社交平台上发酵,甚至演化为对他人隐私的攻击。未成年人由于心智尚未成熟,容易被情绪驱使,做出冲动的行为。
再看看“眼眸”这个案例,自2024年以来,她多次参与开盒素人事件,甚至泄露他人的身份证号、手机号等敏感信息。被曝光的孕妇和帮腔的路人,都成了无辜的受害者。而这一切的背后,是未成年人对隐私保护的无知,也是对网络暴力后果的漠视。
试问:这些孩子真的明白自己的行为会带来怎样的伤害吗? 或许在他们眼中,这只是发泄情绪的一种方式,但殊不知,这可能改变一个人的一生。
---
法律与责任:未成年人是否可以免责?
从法律角度来看,网络暴力并非法外之地。《关于依法惩治网络暴力违法犯罪的指导意见》第四条明确规定,“人肉搜索”情节严重者可构成侵犯公民个人信息罪。《刑法》第253条更进一步指出,违法提供或出售公民个人信息,最高可判七年有期徒刑并处罚金。
然而,法律对未成年人的约束力有限。根据我国《未成年人保护法》,14岁以下的未成年人通常不承担刑事责任。但这种“保护”是否反而成了纵容?如果孩子知道自己的行为不会受到严惩,是否会更加肆无忌惮?
律师付建表示,“网络开盒”行为不仅违法,还可能侵犯他人名誉权。对于未成年人来说,家长的教育和引导显得尤为重要。谢广军在回应中提到,他已经与女儿沟通,并严肃批评了她的行为。但仅仅一次批评是否足够?家庭教育是否能在孩子心中种下对隐私和尊重的基本认知?
---
家庭的责任:如何教育孩子远离网暴?
谢广军的道歉让我们看到了一位父亲的愧疚,也让我们反思家庭教育的重要性。孩子的行为往往是家庭价值观的投射。如果父母未能及时介入,孩子很容易在网络世界中迷失方向。
家长首先需要以身作则。在日常生活中,父母是否尊重他人隐私?是否在社交媒体上发表过激言论?如果父母本身缺乏网络素养,又怎能指望孩子懂得分寸?
其次,家长应加强沟通与监督。谢广军提到,他已经与女儿进行了深入交流。但这样的交流不应止步于一次批评,而应贯穿于孩子的成长过程。比如,可以通过案例分析,帮助孩子理解网络暴力的危害;也可以通过设定使用社交媒体的时间限制,减少孩子接触不良信息的机会。
更重要的是,教会孩子如何处理情绪。13岁的孩子正处于青春期,情绪容易波动。家长可以通过鼓励孩子表达感受、引导其寻找健康的发泄方式,避免他们将负面情绪转移到网络上。
如果每一位家长都能承担起教育责任,网络暴力是否还会如此频繁地发生在未成年人身上?
---
社会的力量:平台与法律如何共同发力?
除了家庭,社会也需承担起相应的责任。社交平台作为网络暴力的主要发生地,其监管力度直接影响事件的发展。
一方面,平台需要完善审核机制。目前,涉案账号部分已被清空或禁言,但这只是亡羊补牢。只有通过技术手段,如算法识别敏感内容、快速响应用户举报,才能从源头遏制网暴行为。
另一方面,法律应加大对网暴的惩治力度。尽管现有法律对网络暴力有明确规定,但在实际执行中仍存在漏洞。比如,针对未成年人的网暴行为,法律是否可以设计更为灵活的惩戒措施?对于屡次参与网暴的未成年人,是否可以要求其接受心理辅导或社区服务?
同时,百度集团作为谢广军的归属单位,也应回应公众关切。虽然目前尚未有正式声明,但企业作为社会责任的一部分,理应推动更严格的网络监管机制。
---
情感升华:网络暴力背后的人性之痛
网络暴力不仅是技术问题,更是人性问题。在饭圈文化中,竞争与对立让一些人忘记了同理心;在匿名的虚拟世界中,键盘侠们肆意宣泄情绪,却忽视了屏幕那头的痛苦。
回想那位孕妇,仅仅因为对韩国女星的评论,就被卷入网暴漩涡,甚至选择注销账号以求自保。还有那些被开盒的素人,他们的生活被彻底打乱,心理压力难以承受。难道我们真的希望下一代继续陷入这样的恶性循环吗?
网络暴力的根源在于人心的冷漠与隔阂。如果我们能在日常生活中多一些宽容与理解,或许就能减少一次争吵、一场争端。
---
互动与探讨:你的声音很重要
网络暴力涉及家庭、社会和法律多个层面,每一个人都可以为此贡献力量。
- 你如何看待未成年人在网络暴力中的角色?他们是否应该承担法律责任?- 在饭圈文化和网络环境中,该如何平衡自由表达与隐私保护?- 你是否也曾遭遇过网络暴力?又是如何走出来的?
欢迎在评论区分享你的观点和经历,我们一起探讨如何构建更健康的网络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