玩酷网

1878 年初,西征大军一路追剿,竟在新疆腹地撞见五千多张 “洋面孔”。一查才明

1878 年初,西征大军一路追剿,竟在新疆腹地撞见五千多张 “洋面孔”。一查才明白:这些人是英国当年扶持阿古柏时留下的 “尾巴”—— 英印商人、军械师、测绘兵,连厨子、马夫都有,全混在驼队里混饭吃。 湘军在和田城头清点战利品时,冷不丁撞见五千多张皮肤黝黑、高鼻深目且说话怪腔怪调的陌生面孔,一核实才知原来是英属印度来的杂役班子。消息传到紫禁城,慈禧都吃了一惊 —— 敢情这是英国扶持阿古柏残余势力留下的 “烂摊子”! 赶走怕英国借机找茬、留下又隐患重重的这群人成了烫手山芋,最后落到了西征主帅左宗棠手里,可他半点不慌,直接甩出一套组合拳。 他先从严格甄别下手:但凡搜出军火的,一律先扣起来,要是单纯来做生意的,就得老老实实登记造册。当天夜里,衙役们人手一支火把,照亮了整条街,一口气就盘查了八十多家店铺。 紧接着又立了规矩:他在喀什噶尔城门口竖了块三丈高的木牌,用汉、满、维吾尔、印度四种文字写了新规定 —— 所有外邦人得在一个月内登记,领张 “暂住证”,把身份、干啥营生、能去哪些地方都写清楚。 更妙的是后面这招:专门设了个 “夷商会馆”,逼着每个印度商队都得雇汉人跟着,说是保护,实则盯着他们的一举一动。就像那个珠宝商哈桑,想偷偷运钻石出去,被 “保镖” 盯得没一点空隙,最后只能主动交代,反倒成了清军情报网里的暗线。 左宗棠并非一味强硬驱离,而是主动从河西调运十万斤黍米,并出台规定:凡愿务农者,可分得十亩荒地;若想经商,则必须使用本地出产的货物。榨油匠辛格一开始亏得底朝天,后来改用新疆本地的菜籽榨油,没想到油又好又便宜,居然把英国进口的橄榄油给挤出了南疆市场。 治理三年后,当初的 “五千洋面孔” 大多离去,剩下的几百人渐渐融入本地,其中几人各有归宿:铁匠帕特尔在铁砧刻下 “左” 字,油坊的辛格靠本地菜籽榨油生意红火,哈桑则从偷运者变成了边疆情报的重要棋子。 时至如今,喀什老城的博物馆内仍陈列着当年的 “暂住证”,历经岁月的纸页上,“凡我疆土,不分远近,皆为大清子民” 的字迹依旧清晰可辨。 左宗棠没动一枪一炮就化解了危机,靠的不过是一袋黍米、一块木牌,再加上满肚子的智谋,硬是把英国留下的隐患,变成了清廷的筹码。千里风沙年复一年地吹过,左宗棠当年在边疆扎下的根基,历经岁月冲刷,至今依然稳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