造反这件事,在古代是隔三差五就有,但纵观历史,只有黄巢搞出了格局,搞出了水平,搞出了新姿势,主要是他杀的地主最多,且不与之合作。 从秦末陈胜吴广闹起来,到汉末黄巾军,再到隋末瓦岗寨啥的,隔几年就来一出。老百姓日子苦了,地主官僚压榨狠了,自然就起来反抗。可多数时候,这些起义也就是局部折腾,很快就给镇压下去,或者内部自己乱了套,没啥长远影响。黄巢这事儿不一样,他从唐僖宗那时候开始,干出了格局高的活儿。主要是他针对地主阶级下手最狠,而且一点不妥协,不跟那些有钱有势的合作,这点在历史上挺少见。 唐朝晚期,社会矛盾堆得老高。土地兼并严重,好多农民丢了地,变成佃户或者干脆流浪。朝廷里宦官把持朝政,藩镇割据一方,赋税重得喘不过气。科举虽有,但门阀世家还牢牢把着关,寒门想出头难上加难。黄巢家是盐商出身,他自己考过几次科举,没中,估计对这套制度憋着一肚子火。乾符二年,他跟王仙芝在山东冤句那儿拉起队伍,很快就聚了几万人。老百姓响应热烈,因为大家都受够了。 起义一开始,王仙芝领头,攻了曹州、濮州啥的。乾符四年,王仙芝在黄梅给打败了,黄巢接过旗帜,继续干。队伍南下,进了广州,又北上,过长江,占杭州、洛阳,最后直奔长安。整个过程,转战十几个省,队伍最多时几十万。这不光是打仗,还直接冲着地主阶层去。黄巢他们不跟地主合作,见到就收拾,特别是那些门阀世家,杀得最多。历史上记载,黄巢进长安后,杀了不少贵族官僚,门阀势力给打得七零八落,好多家族灭了门,族谱也给烧了。 为啥说黄巢搞出了新姿势?以往起义,很多人还想跟地主谈条件,或者拉拢一部分,黄巢不干。他坚持靠底层老百姓,杀地主最多,直接把土地占有结构给搅乱了。唐朝那些“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士族”的老规矩,给黄巢这波操作基本废了。起义军不光杀,还分财产给穷人,这在当时算大胆的举动。黄巢自称齐天大圣,建立新政权,当了皇帝,试图整顿秩序。但他不跟旧势力妥协,这点让起义更有革命味儿。 当然,黄巢起义也残暴,杀了不少人,包括无辜的。但从历史看,他对门阀的打击,客观上帮了后世。唐朝灭亡后,五代十国起来,门阀没了影儿,科举更公平,社会流动强了。庶族地主崛起,普通人有机会通过考试当官。这不就是打破旧格局吗?黄巢失败了,中和四年在狼虎谷败死,但留下的影响深远。起义暴露了统治者脱离群众的危害,提醒后人,掌权得敬畏百姓,不然早晚出事儿。 想想南梁萧衍,自以为江山稳如铁桶,结果淮北穷人跟着侯景就把台城给破了。沙皇尼古拉二世也觉得自己高枕无忧,可革命一来,王朝就碎了。这些事儿告诉我们,忽略人民力量,后果严重。黄巢那场起义,虽然没成功,但它证明了,底层老百姓的愤怒,能撼动整个社会结构。地主阶级被杀最多,不合作的态度,让起义更有水平。 在中国历史上,黄巢起义是场标志性事件。它不光是农民反抗,还直接冲击了门阀制度。起义后,唐朝中央权威没了,地方军阀起来了,但也为宋朝统一铺路。宋代科举兴盛,门第观念淡了,这跟黄巢的打击分不开。我们现在看历史,得辩证地看,黄巢残暴没错,但他的行动加速了社会变革,促进公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