玩酷网

[中国赞]1991年,杜月笙的儿子杜维善来到北京,打算收回父亲购置的四合院,但住

[中国赞]1991年,杜月笙的儿子杜维善来到北京,打算收回父亲购置的四合院,但住户拒不承认,并要求每户赔偿几百万,无奈之下,杜维善只能求助相关部门,那杜维善最后有没有收回房产呢? (信源:凤凰卫视——李菁:杜月笙之子欲要回北京老宅遇阻) 1991 年春,北京东四轿子胡同里,一位头发花白的老人站在一座四合院门前,手里攥着泛黄的地契和父亲的遗嘱。他是杜月笙最小的儿子杜维善,刚从加拿大飞回大陆,此行最重要的目的,是取回父亲当年为孟小冬购置的这处房产。 可推开虚掩的院门,眼前的景象让他愣住了 —— 原本该是独门独院的宅邸,被分割成十几间小屋,晾衣绳上挂着碎花床单,墙角堆着煤球炉,二十多户人家在此生活,烟火气里藏着他始料未及的复杂。 这处四合院的故事,要从半个世纪前的上海滩说起。上世纪40年代,叱咤风云的杜月笙为讨名伶孟小冬欢心,在北京选风水宝地打造中西合璧的宅院。 院子有老北京四合院的灰瓦飞檐,也有少见的大落地窗,客厅砌着西式壁炉,地砖从国外运来。孟小冬曾在此居住,后随杜月笙迁居香港,1950年又同去台湾,院子自此成空宅。 谁也没料到,孟小冬南下后,她的弟弟孟学仕以 “无人打理” 为由,将四合院交给了北京房产管理局,档案上明确写着 “自愿捐赠”。 此后十几年,院子的性质慢慢变了 ——1963 年,它被登记为 “公有管理房产”,陆续分配给职工居住,从一两户到后来的二十多户,原本宽敞的院落被挤得满满当当,每户人家都在这里结婚生子,一住就是几十年。 而远在加拿大的杜维善,对院子的变迁知之甚少。他早年跟着母亲姚玉兰移居海外,而后更是在国外定居做生意。直到年纪渐长,他想起父亲遗嘱里的安排 —— 北京那处四合院,留给自己和姐姐杜美如,这才决定回国处理。 杜维善拿着地契到轿子胡同 8 号说明来意后,被居民围住。他本以为私下协商能解决,然而谈到搬迁,居民态度坚决,每户至少要三百万补偿款。1991 年北京平均工资仅几百块,三百万对普通家庭是天文数字,二十多户加起来五千万,远超杜维善承受能力。 无奈之下,他只能求助官方。东城区房产管理局的工作人员翻出档案,指着捐赠记录告诉他,这房子归公了,而后他又前往其他部门得到的答案都是这样。还说要拿回房子只能协商。可协商的大门,早就被高额补偿款堵死了。 在京停留两周,杜维善每天都去胡同,有时站在院门外望着院里,眼神复杂。他并非没见过世面,可面对二十多户人家的生计和档案里的捐赠记录,他明白坚持无用。最终,他收拾好地契和遗嘱,悄悄离京,此后再未提索房之事。 回到加拿大后,杜维善将精力都投入到文物捐赠中。他多次向博物馆捐赠古钱币,而这也填补了大陆丝绸之路文物收藏空白,助力学者解开历史研究难题。此外,他还捐赠了多本外文书籍,为此,特意授予他 “白玉兰奖”,以表彰其对文化事业的贡献。 有人问他放弃北京四合院是否可惜,他笑着表示古币放博物馆能让更多人看到历史,比藏在家里有意义。或许在他心里,父亲的遗产不只是房产,更是对文化的珍视,就像杜月笙收藏文物不是为了炫耀,而是认为这些东西应留在中国。 而那处让杜维善遗憾的四合院,在2005年迎来转机。北京的华颖红女士痴迷孟小冬京剧艺术,想为“冬皇”建纪念场所。于是她找到了这栋房子,并花了三个月时间,华颖红终于把所有居民都安置妥当。 接下来的两年,她照着孟小冬当年居住时的旧照片,一点点修复院子。如今走进轿子胡同 8 号,不见当年拥挤小平房,灰瓦飞檐下朱漆大门敞开,偶有京剧爱好者来参观,听工作人员讲孟小冬与院子的故事。 没人再提 1991 年杜维善索房插曲,也不再纠结产权归属。它从私人宅邸变为公有民居,再成文化纪念地,如被时光打磨的历史,终寻得归宿。 杜维善 2020 年去世前都未再踏足北京这条胡同。不过,他捐的古币在上海博物馆陈列,诉说着丝绸之路繁华;北京四合院也以另一种方式延续着杜月笙和孟小冬的故事。也许这就是历史的奇妙,有些遗憾会过去,真正有价值的东西会以不同形式留在人们心里。

评论列表

黎明·朝阳
黎明·朝阳 2
2025-09-07 14:03
1949-1990,40多年时光,让旧的一切都变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