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卖狗皮膏药的假郎中广告满天飞”“治耳聋耳鸣的灵丹妙药大作广告”“我被骗两次,药毫无效果又被追着买药,害人不浅”……虚假医药广告,屡禁不止,群众深恶痛绝。
据新华社报道,国家广播电视总局已启动虚假宣传医药广告集中整治工作:2025年12月底前,以省级卫视频道为重点,全面清除虚假宣传医药广告;同步开展省级台地面频道、地市级台和县级台集中整治工作,并取得显著成效。2026年6月底前,以省级台地面频道、地市级台和县级台为重点,全面清除虚假宣传医药广告,同时防止省级卫视频道问题反弹。
虚假医药广告,不是小问题,而是大隐患。它关系群众健康安全,关系媒体社会责任,关系公共舆论环境。清除它,不仅要治荧屏之乱,更要守住民心之安。
虚假医药广告,套路并不新鲜,却总有人上当。有的打着“祖传秘方”的幌子,编造“神医”传奇,兜售所谓包治百病的“灵丹妙药”;有的炮制“患者现身说法”,雇佣“演员”代言,虚构疗效;还有的故意模糊药品与保健品的界限,以增强免疫力、改善睡眠暗示治疗作用,误导公众消费。形式五花八门,实则都是一套骗术。
谁最容易受骗?老年人。老年群体健康焦虑多,对电视最信赖,最容易被“忽悠”。广告商正是盯准这一群体,把他们当成“收割”的目标。结果,买了药,病没好,甚至延误病情,危害健康。更要看到,虚假医药广告正在侵蚀公共信任。长此以往,广大人民群众失望,社会公信力就会受损。
虚假医药广告,何以屡禁不止?原因不难看清。一是利益驱动。医药广告利润高、投放量大,有的媒体没有仔细审核,便投放发布。二是存在监管盲区。卫健、广电、市场监管等部门多头管理,信息不畅、责任分散。三是群众认知不足。特别是老年群体,信任电视,缺乏辨别能力。一句“祖传秘方”,一位“专家背书”,足以诱导消费。四是惩处偏轻。违法收益大于违法成本,罚款不过九牛一毛,换个包装再来。违法者得利,守法者反而“吃亏”,没有足够的震慑,自然难以收手。
集中整治虚假医药广告,不是一阵风,而是一场硬仗。既要刮骨疗毒,更要固本培元;既要重拳出击,更要常态长效。压实媒体责任,各级广播电视局、广播电视台要充分认识加强广播电视虚假宣传医药广告治理的必要性和紧迫性,采取有力措施抓好集中整治工作,全面清除虚假宣传医药广告,切实维护广大人民群众合法权益。强化“广告首播责任制”:谁播假,谁担责。织密监管网络,建立卫健、广电、市场监管“三位一体”的联合监管机制,信息共享、监管协同。利用大数据和人工智能,对广告播出实行实时抽检和自动监测,发现疑点立即叫停。监管要像空气一样无处不在,才能让虚假广告无缝可钻。提高违法成本,对屡犯者,顶格处罚;对恶意造假者,市场禁入;对情节严重者,追究刑责,让违法者真正不敢再犯。提高公众防范力,普及科学常识,推广识假技巧;尤其面向老年群体,通过社区讲座、短视频课堂等多种方式,提升其辨别能力。同时开通“虚假医药广告随手拍”举报平台,群众发现问题可即时上传,让“人人都是监督员”,形成最广泛的社会合力。
虚假广告不除,百姓心难安。须以“零容忍”的态度、“动真格”的措施,彻底清理虚假医药广告这块“毒瘤”。唯有如此,才能还百姓一份“放心药”、一块“清朗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