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足球的毛病,终于被一个外国球员给说透了!有记者问他:“中国足球最缺啥啊?” 老外既没说技术不行,也没提战术拉胯,就指了指自己胸口,说:“技术能练,战术能学,可要是没了这个,这辈子都别想踢好球!” 这个外国球员的意思很明显,他想说的话比任何一句官话都扎心:中国足球的核心短板,是缺少真正的热爱。 对于国内大多数职业球员来说,足球不是从小就发自内心想要去踢的运动。很多人小时候选择足球,更多是看到它能带来职业机会甚至稳定收入。 一旦进了体制,就紧盯着俱乐部合同和奖金,踢得好不好反倒成了次要的事。眼看着自己每年收入都不会少,成绩上哪怕没什么起色,也不会觉得是个大问题。 这样的氛围在整个联赛里传开了,俱乐部花大价钱挖人,最后却只换来一批对待训练例行公事、比赛时没太多激情的球员。 表面上大家都在联赛里拼搏,其实不少人心思真的没在球场上,有的人甚至把当球员和做一份普通工作没差别。 每年换帅换球员,管理层也折腾了十几年,新教练带来新气象,常常只是三分钟热度,球队表现并没有本质改变。 据了解,中国足球曾经多次搞体制改革,像是引进外教、让球员出国学习,甚至提前培养青训人才。可是无论怎么调整,只要最核心的态度没变,统统都是治标不治本。 大家还在津津乐道合同有多少零花钱、广告代言能收入多少,关于足球本身的热爱、愿意为胜利拼命的心气,却始终提不上来。 这种状态不是一天两天形成的。早几年还没这么明显,但近些年来,粉丝们也逐渐看开了。打不进世界杯的年份里,球迷的怒火慢慢变成习惯性吐槽,心态变得越来越佛系。 看球就成了一种娱乐,而不是抱着期待看奇迹。俱乐部和球员也觉得日子总归能过下去,不用太担心球迷流失,反正大家都一样。 对比一下国外那些踢得成功的国家,可以发现完全不是一回事。像巴西的孩子,小时候没人逼着踢球,是真喜欢才聚在一起踢。 而他们长大后,无论顺境逆境,都咬着牙拼,场上拼抢一刻不停,状态全靠内心那点不服输的劲儿维持着。而且就算没有收入保障,他们踢球的心思也不会变。 在中国,足球变成了利益场。资本喜欢跟风,球员变成商品,成绩成了附带的东西。小球员不是没有梦想,只是长大时被大环境“同化”了,一步步把热情熬没了。 拼劲儿失了,球迷抱怨归抱怨,但人气还是在,这更让职业球员失去紧迫感。 说到底,不论是请来世界名帅还是大牌外援,想靠技术或者花钱解决困境,效果都不太明显。关键还是足球内部生态得有改变。 不只是让球员训练强度增加,而是要他们发自心里喜欢踢球,把比赛和尊严联系起来。这才有可能让中国足球走出瓶颈,有新气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