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5日、6日,大提琴家王健重返东艺舞台,连续两晚带来巴赫《无伴奏大提琴组曲》全集。这是今年5月,他的新版巴赫录音全球发行后,在故乡首次现场完整呈现。6日门票早早售罄,5日晚加演一场同样火爆。
音乐会现场
作为从上海走向世界的华人音乐标杆,王健的艺术轨迹始终与家乡音乐事业紧密交织,东艺是这段历程的见证者与伙伴。
王健与东艺的缘分始于2004年东艺落成之初。当年跨年夜,他与中国爱乐乐团、郎朗、莎拉·张等艺术家共同奉献了首场演出,那场长达三个半小时的音乐盛宴,成为他职业生涯中“重要的里程碑”。此后二十年,他先后与多支国际顶尖乐团在此合作,也多次举办独奏音乐会,见证着东艺的成长。
音乐会现场
“东艺的声音是越变越好的,就像一把新琴逐渐变成老琴,现在已经非常理想了。”在王健看来,音乐厅本身就是“最大的乐器”,“我们拉琴不是直接把声音传给听众,而是先让音乐厅震动起来,再通过声波传递。好的音乐厅,声音的奥妙就像好的乐器一样不可复制。”2023年4月,王健在东艺的独奏音乐会门票两小时内售罄,为让后排观众既能听清又能看到演奏,他特意转到舞台另一侧加演,这份对观众的用心至今被乐迷津津乐道。
王健四岁随父亲启蒙学琴,在上海音乐学院求学期间镜头被收录于纪录片《从毛泽东到莫扎特——艾萨克·斯特恩在中国》。12岁,他首次与上海交响乐团合作演奏圣-桑大提琴协奏曲,1985年在斯特恩支持下赴耶鲁大学深造,师从大师奥尔多·帕瑞索,自此开启国际生涯。多年来,王健的琴弓横跨全球顶级舞台,与柏林爱乐乐团、纽约爱乐乐团、伦敦交响乐团等顶尖乐团合作,携手阿巴多、迪图瓦、杜达梅尔等指挥大师留下经典。在唱片领域,他的录音涵盖巴赫、勃拉姆斯、埃尔加等经典,2005年首录的巴赫无伴奏大提琴组曲成为乐坛标杆,今年推出的新版录音更被视为“终章诠释”。
王健的巴赫《无伴奏大提琴组曲》全集音乐会原演一场,开票后,观众热情高涨,门票迅速售罄,最终以连续两晚的形式完整呈现全套作品。巴赫《无伴奏大提琴组曲》在王健心中有不可替代的地位。这套创作于1717年至1723年间的作品,以复调对位突破大提琴单旋律限制,通过和弦、双音及琶音织体模拟多声部对话,被视为巴洛克器乐的巅峰之作。
此次演出曲目安排颇具巧思,9月5日呈现《降E大调第四无伴奏大提琴组曲》《D小调第二无伴奏大提琴组曲》与《D大调第六无伴奏大提琴组曲》,9月6日则演绎《G大调第一无伴奏大提琴组曲》《C小调第五无伴奏大提琴组曲》和《C大调第三无伴奏大提琴组曲》,不同调性的作品并置形成明暗交织的情感张力。正如王健所说:“就像在不同的房间里散步,每个房间都有独特的光线,但推开最后一扇门,会发现它们共享同一片星空。”
音乐会现场
“希望通过这次演出,让大家感受到巴赫音乐的深邃,也感受到东艺这二十年沉淀出的独特魅力。”王健说,“希望未来二十年东艺再接再厉,让更多人听见音乐的本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