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8
2025年9月2日,北京证券交易所(下称“北交所”)官宣设立四周年。经过四年运行,北交所交出了一份“稳扎稳打”的成绩单:上市公司数量达到274家,总市值突破9000亿元;投资吸引力逐渐增强,合格投资者数量超过900万户,公募、社保基金、保险资金等机构投资者均已入场;市场交易逐渐活跃,月成交额从2022年的200亿元左右提升至目前的6000亿元左右……一个年轻的、崭新的“万亿市值市场”呼之欲出,向市场各方展示其独特的吸引力。同时,北交所也将迎来“920新代码”全面切换,以提高北交所上市公司的市场辨识度和板块认同感。
在A股市场百万亿总市值中,北交所占比较低,不到1%。尽管其市值“个头”还比较小,但在支持创新型中小企业发展中的“分量”却不轻,其价值和撬动的经济活力可能远不止于此。
创新型中小企业对中国经济的重要性毋庸赘言,但众多企业在融资过程中面临多重难题,这一方面与中小企业的轻资产运营模式等自身特性有关,另一方面也与金融机构重抵押、直接融资渠道不畅等金融体系服务不适配有关。北交所的设立,不仅为中小企业开辟了通过资本市场实现技术突破与规模跃升的通道,还激活了创投基金、私募股权基金对创新型中小企业投资的生态,推动了资本向“更早”“更小”“更新”的硬科技领域倾斜。这对中小企业的发展无疑有加速器的作用。
数据显示,北交所的高新技术企业占比超九成,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占比超一半,形成高端装备、信息技术、消费服务、化工新材、医药生物等五大产业集群。更为重要的是,部分企业展现出强劲的创新能力和成长潜力,有的已经成长为细分领域的领军者。这说明北交所对创新型中小企业的聚拢效应正在显现。
市场功能的良性运转依赖于完善的基础制度。针对创新型中小企业的特点,北交所持续夯实发行上市、减持规范、上市分红、信息披露等市场基础制度。例如,在发行上市制度上,北交所设置了更加包容的上市标准,标准中既有盈利选项也有非盈利选项(考虑市值、营收、现金流、研发投入强度等指标),为未盈利的企业提供上市机会,让中小企业能够根据自身发展阶段选择适合的上市标准。再如,今年5月16日,北交所修订重组相关规则,引入了“小额快速”审核机制和重组简易审核程序,提高了上市公司重组交易的审核效率。这意味着,尽管北交所上市公司市值较小,但可以通过“小步快跑”式并购,推动产业链的整合,进而做大做强。
同时,新股赚钱效应提升,增加股东回报,吸引了更多资金入场,提升了北交所的市场活跃度。可以说,作为资本市场改革的试验田,北交所围绕“打造服务创新型中小企业主阵地”的定位,不断探索特色发展路径,与沪深交易所形成差异化竞争,初步构建起服务创新型中小企业的良性市场生态。
当前,北交所距离万亿市值目标近在咫尺,市场对此也满怀期待。这些成就对于四岁的北交所来说,是发展的一大步,但对于服务创新中小企业来说,才迈出了一小步,毕竟企业上市数量还不足300家。
目前的诸多改革措施显示了各方希望其更好地发挥“服务创新型中小企业”主阵地作用的决心。站在新的发展起点上,北交所的成长并非一帆风顺,在迈向更高能级的路程中还将面临诸多挑战,比如,北交所的交易额虽有大幅提升,部分公司的股票交易却很清淡,流动性上“断层”明显。未来,北交所或需要加快推出相关指数基金等工具或推进北交所证券纳入中证跨市场指数基金,增加机构的被动型配置资金体量,同时吸引公募基金、券商资管、保险资金等中长期资金直接入市。再如,估值体系有待完善。更加多元化、多样化的投资者结构,会有助于增进公司估值定价的合理性。
在历史的机遇面前,北交所需要以时间为刻度,在流动性优化、市场结构升级、资本吸引力提升、上市公司治理等关键维度探寻更优解。随着进阶之路的开启,更多“小而美”的科技新芽必将在北交所沃土的滋养中拔节生长。这也是中国经济活力的体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