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河报·豫视频记者林辉通讯员阚宗兵
“徐大夫,我这几天觉得特别饿,还特别渴。”
在河南省胸科医院心血管外科二病区的病房中,55岁的苏兰英(化名)用浓重的山西口音,向查房的徐宏耀主任表达自己的困惑。
“觉得饿是好事,说明身体正在恢复,需要补充营养。但刚做完心脏手术,水一定要控制,不能多喝。”徐宏耀耐心嘱咐道。
从吃不下到胃口渐开,从数月卧床不起到可自主下床活动——一场手术打破了长期桎梏生命的枷锁,将苏兰英从死亡线上拉了回来。
四年前,山西陵川的苏兰英出现胸闷、气短和双腿浮肿等症状,在当地医院被诊断为“心脏瓣膜病,主动脉瓣关闭不全(重度)”。由于想为一双未成家的儿女省下钱,再加上惧怕手术,苏兰英一直采取保守治疗。
四年间,苏兰英的病痛时常发作,慢慢成了医院里的“常客”。直至半个月前,她的病情突然加重,出现“心源性休克”,被紧急送往当地医院抢救,依靠呼吸机和血液透析挽回了生命。
医生郑重告知家属:“病情非常严重,再拖下去,也就两三个月的事儿,必须尽快手术。”
于是,当地医院联系上河南省胸科医院心血管外科二病区主任医师徐宏耀,并安排紧急转院。
“病情确实复杂,但还来得及。”徐宏耀评估病情后说。然而,短短十几个字,却让家属倍感欣慰,重拾治疗信心。
经过周密术前准备,徐宏耀主任及病区主任刘淼为苏兰英实施了“主动脉瓣置换术”。
术中发现,她的心脏较常人明显增大——左心室直径达到81毫米,主动脉瓣环扩大,血管壁存在钙化斑块。在体外循环辅助下,徐宏耀、刘淼主任团队精细操作,历时近5小时,成功为她植入人工主动脉瓣,并将扩张的主动脉直径从42毫米缩减至35毫米。
术后,苏兰英生命体征平稳,心脏复跳良好。推出手术室时,她的血压、心率已基本恢复正常。
经过一段时间的康复,苏兰英面色逐渐红润,也已能够平躺安睡。她忍不住感慨:“之前总怕手术醒不过来,你们真的太厉害了!”
徐宏耀主任介绍,心脏瓣膜相当于心脏的“门”,若出现关闭不全或狭窄,会导致血液回流或流通受阻,引发胸闷、气短、浮肿等严重症状,如不及时手术,可能造成心力衰竭、休克甚至猝死,“这类患者往往拖到极重度才来手术,风险极高。但随着心脏外科技术的显著进步,即使是危重患者,通过精准评估与团队协作,仍有望实现手术成功和良好康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