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安网讯近日,陕西省考古研究院正式公布咸阳泾阳县高庄镇马家堡村北魏孙定仁墓考古发掘成果。这座总长约42米的高规格纪年墓,出土164件(组)包括石墓志、陶俑群在内的珍贵文物,不仅还原了不见史载的北魏豳州刺史孙定仁的生平,更为研究北魏向西魏过渡阶段的丧葬制度、社会变革提供了关键实物佐证。
发掘项目负责人介绍,该墓坐北朝南,为带有长斜坡墓道的穹窿顶砖室墓,总长约42米,由墓道、两重封门、甬道及“主室+东侧室”组成。其中主室为弧边方形穹窿顶结构,面积约35平方米,顶部高约6米,以61层条砖砌筑,四角用碎砖填塞收顶,墓底铺地砖呈“人”字形排列,尽显高等级墓葬规制。东侧室内发现一具未成年尸骨,具体身份待进一步考证。
此次发掘共出土文物164件(组),集中于主室,包括石墓志、陶俑群及鼓、碗、壶、灶等陶明器。其中,陶俑采用“前半模、后背抹平”的制作工艺,是北魏晚期典型的器物风格。
此次出土的随葬品中,石墓志是核心发现。志文明确记载,墓主孙定仁曾任北魏豳州刺史,参与过镇压北魏末期河北起义、关陇起义等重大历史事件,公元533年阵亡后被追赠骠骑大将军、仪同三司、秦州刺史。这一记载填补了正史中关于孙定仁的记录空白,为考证北魏晚期官员任职及历史事件提供了新依据。此外,集中出土的陶俑群采用“前半模、后背抹平”的制作工艺,是北魏晚期陶塑的典型风格,直观反映了当时的手工业技术水平。
孙定仁墓的形制继承了北魏洛阳时代高等级墓葬的核心特征,且处于北魏向西魏过渡的关键节点,具有重要的“标型”意义。目前,所有出土文物已完成提取,文物修复、资料整理及历史背景考证工作正有序推进。下一步,考古团队将联合历史学者深入研究,推动更多发掘成果的学术转化与公众普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