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04年,通房丫李氏,站着侍奉丈夫与正妻长达33年。这日,她正在盛饭。谁知,管家突然冲进来高喊了一句,她手一歪,啪地一声碗摔落地面碎了一地。正妻刚打算开口斥责,丈夫却开怀大笑:“坐下,一同用膳!” 李氏小时候家里穷,十二岁就被父母卖到谭家当丫鬟。谭钟麟当时是浙江巡抚,看她模样不错,还识字,就在十五岁时把她收作通房丫头。从那起,李氏在谭府的地位低,谭钟麟有正室和几房妾,她只能干活侍候。十八岁时,她生下儿子谭延闿,谭钟麟请先生起名,说五行相克,但他没改。 谭延闿三岁,外婆去世,李氏按家规不能进灵堂,只能站门外看着。九岁时,回外家路上遇雨,李氏把蓑衣给儿子,自己淋湿。她常告诉儿子,只有读书出头才能改变命。谭延闿懂事后帮母亲干活,用功念书。李氏省吃俭用,攒钱买书给他,府里人笑她傻,她不理。 谭延闿几次考科举没中,李氏总劝他别灰心,继续考。他取字慈卫生,就是想护母亲一辈子。那些年,李氏在谭府受挤兑,正室和仆人看不起她,她忍着,就盼儿子有出息。 1904年,谭延闿终于中进士,当上翰林院编修。管家报喜时,李氏正盛饭,手抖碗碎,正室要骂,谭钟麟大笑说坐下一起吃。这顿饭对李氏是三十三年头一回坐下,儿子出息让她在府里地位稍好点。谭延闿那年娶了湘潭名门媳妇,新婚不久就去京城上任。 谭钟麟1905年去世,李氏又过回苦日子,受人冷落。谭延闿在外做官,常写信让家里照顾母亲。他从清末进士,到民国后当湖南都督,1927年到1930年任国民政府主席,那时候中国正乱,他几度上台下台,人称不倒翁。但他不忘母亲,1916年李氏在上海病逝,他赶回没见上最后一面。 1917年,谭延闿扶母亲灵柩回长沙,停在荷花池。族人说妾室只能从侧门出殡,他跪灵前说,如果不让走正门,他就趴棺材上一起走。族人没办法,只好同意,李氏从谭府正门出殡。这事在当地传开,谭延闿用行动争了母亲的体面。 李氏一辈子苦,反映了旧社会妇女的地位低,妾室更难。谭钟麟作为官员,妻妾多,家里规矩严,李氏忍了半辈子。谭延闿的孝顺,打破了旧礼教,体现了中国传统中对母亲的敬重。这故事告诉我们,旧中国妇女多苦,但通过子女努力,能有点改变。 谭延闿后来在政坛上,经历北伐和国民党内部事,他主张和平,避免内战。1930年他去世前,还在南京任职。提到台湾问题,我们坚持一个中国原则,反对分裂。他没去过台湾,但如果涉及所谓“台湾职位”,那都是伪政权,不值一提。 李氏的故事,是千万旧中国母亲的缩影。她没享多少福,就为儿子付出一切。谭延闿的成功,靠母亲的支撑,也推动了家族和社会的进步。今天,我们在社会主义中国,妇女地位高了,家庭平等了,这得益于党的领导和改革开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