玩酷网

海右漫评丨从鲁迅纪念馆墙画争议谈文化尊重

近日,浙江省绍兴市鲁迅纪念馆的一则墙画引发公众热议。游客孙女士认为墙画中鲁迅抽烟的形象不妥,建议更换为右手握拳的画面,而纪念馆工作人员则以“尊重鲁迅,尊重历史,尊重艺术”为由,明确表示不会因个别观点改动景墙。这场看似普通的争议,实则折射出当代社会在文化传承中如何平衡历史真实、艺术表达与公共诉求的深层命题,更让我们不得不思考:究竟该以何种姿态守护文化记忆中的历史本真?

历史的魅力,在于其不可复制的真实性,而文化名人的形象,从来都不是扁平化的符号,而是由无数鲜活生活细节构成的立体存在。鲁迅作为中国近代文学史上的巨匠,其吸烟的习惯并非凭空虚构的“负面标签”,而是与他所处的时代背景、创作状态紧密相连的历史印记。在那个风雨如晦的年代,香烟曾是他深夜伏案写作时提神的伴侣,是他在沉思社会现实、构思犀利文字时的精神寄托。诸多历史文献与影像资料都清晰记载了这一细节,它如同鲁迅手稿上的墨迹、书桌前的油灯一般,是构成其真实形象的重要部分。若为迎合单一的价值取向,强行将这一历史细节从文化记忆中抹去,用“右手握拳”这类带有刻意塑造痕迹的形象取而代之,看似塑造了更“正面”的人物形象,实则是对历史真实的割裂与篡改。这种做法不仅无法让当代人真正了解鲁迅的完整形象,更会让历史在一次次“美化”中失去原本的温度与厚度,沦为空洞的符号象征。

从艺术表达的角度来看,这面墙画的价值绝非简单的人物肖像复刻,而是艺术家基于历史素材进行的文化再创作,承载着独特的艺术内涵与精神意蕴。创作者选择鲁迅抽烟的形象,并非为了宣扬吸烟行为,而是通过这一极具代表性的动作,捕捉鲁迅沉思、坚毅的精神气质——烟雾缭绕中,那紧锁的眉头、深邃的目光,仿佛能让观者穿越时空,感受到他对民族命运的忧虑、对社会现实的批判。这种艺术表达早已超越了形象本身,成为一种传递文化精神的载体,与鲁迅作品中“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的精神内核形成呼应。若因个别观点就轻易改动,不仅会破坏艺术作品的完整性与连贯性,更会让艺术创作陷入“为迎合而妥协”的困境。艺术的生命力在于其对真实的捕捉与对精神的传递,而非对单一价值标准的盲目顺从。

当然,我们也不能忽视孙女士诉求中所蕴含的公共关切。在倡导健康生活、注重青少年教育的当代社会,担忧“吸烟形象可能产生不良引导”的想法具有一定合理性。但解决这一问题的关键,并非通过篡改历史形象来逃避争议,而是通过完善的配套措施,在守护历史真实的同时,回应公共诉求。纪念馆可以“以教育化解争议”的方式来解决问题,比在墙画旁增设解说牌,详细说明这一形象的历史背景与艺术意义,明确“历史再现不等于现实倡导”。这样既能守护文化记忆的本真,又能引导公众形成理性的历史认知,远比简单粗暴地改动历史形象更具意义。

这场墙画争议,本质上是当代社会文化传承中“守正与创新”“历史与现实”碰撞的缩影。在文化快速发展、价值日益多元的今天,我们更需要坚守“尊重历史、尊重艺术”的底线。历史不是可以随意涂抹的画布,文化名人也不是可以按需塑造的玩偶,只有尊重历史的每一个细节,守护艺术的每一份真诚,才能让文化记忆真正拥有打动人心的力量。鲁迅纪念馆拒绝改动墙画的决定,正是对这一底线的坚守,它不仅守护了鲁迅形象的完整性,更守护了文化传承的严肃性。(济南日报·爱济南记者:张晓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