玩酷网

“公者千古,私者一时”,这是在所有评价主席里,最简约,最直白,最客观,最中肯,最

“公者千古,私者一时”,这是在所有评价主席里,最简约,最直白,最客观,最中肯,最公正的评价。 麻烦各位读者点一下右上角的“关注”,留下您的精彩评论与大家一同探讨,感谢您的强烈支持! 1946年初春,延安还带着料峭寒意。雷洁琼作为民盟代表团成员第一次踏进这座陕北小城,她当时41岁,已是燕京大学的知名教授。 那天下午,她被领进一孔普通窑洞。推门进去,毛泽东正伏案写字,抬头招呼她坐下。雷洁琼注意到,桌上那本《资治通鉴》翻得书页都卷了边,空白处写满了蝇头小楷。 两人聊起了时局,当时国共谈判正处在关键时刻,美国特使马歇尔刚刚提出调停方案,苏联也在暗中施压,主张国共双方以长江为界分治。 雷洁琼直接问出了心中疑虑:“外界都在传,说你们可能会接受划江而治,真的吗?” 毛泽东放下手中的笔,语气突然变得严肃:“雷教授,你看过中国历史,南北朝对峙多少年?老百姓过的什么日子?”他用手在桌上比划着长江的走向,“这条江一旦成了国界,两边打打停停,受苦的还是老百姓。” 这番对话给雷洁琼留下了极深的印象,她后来在回忆录中写道,那一刻她突然理解了什么叫政治家的眼光。 1947年6月,雷洁琼在南京参加和平请愿,遭遇了震惊全国的“下关惨案”。国民党特务用棍棒殴打请愿代表,雷洁琼头部受伤,血流满面。 养伤期间,她收到毛泽东托人带来的问候信。信很短,只有几句话,大意是知道她受伤了,希望她保重身体,和平的路虽然难走,但总要有人去走。 这封信雷洁琼一直保存着,她说每次看到这几行字,就想起延安窑洞里那个下午,想起“不能让老百姓再受战乱苦”这句话。 1949年1月,解放军发起渡江战役。当时国际舆论普遍认为,中共会接受以长江为界的方案,避免全面内战。连斯大林都给毛泽东发来电报,建议暂时接受现状。 但历史的走向出人意料。4月21日凌晨,百万雄师横渡长江。仅用23天,南京、上海相继解放。 多年后,雷洁琼参与起草新中国第一部婚姻法时,曾和同事讨论过这段历史。她说,如果当年真的划江而治,中国可能就是另一个朝鲜半岛,南北对峙几十年,多少家庭要骨肉分离。 1950年代,雷洁琼多次参与全国性的社会调查。她走访过江南的纺织厂,也去过东北的钢铁厂。每到一处,工人们谈起生活变化时,总会提到一句话:“要不是打过了长江,我们哪有今天”。 这些朴素的感受让雷洁琼更加确信,1949年的选择是对的。一个统一的大市场,让南方的粮食能运到北方,北方的煤炭能送到南方,这是分裂的国家永远做不到的。 进入1990年代,雷洁琼已经年近九旬。1994年12月,她坚持要去韶山。陪同的人劝她,路途遥远,身体吃不消。她摇摇头:“这可能是最后一次机会了”。 从北京到韶山,火车加汽车,整整走了两天。到达毛泽东故居时,雷洁琼在门口站了很久。她慢慢走进去,看着简陋的土砖房,摸着斑驳的木桌子。 在故居的留言簿上,她颤抖着写下八个字:“公者千古,私者一时”。写完后,她对身边的人解释:“我见过很多领导人,有的想着自己的权位,有的想着家族的利益。只有他,想的始终是这个国家”。 陪同的年轻人问她,为什么用"公"和“私”这两个字。雷洁琼沉默了一会儿说:“你们没经历过那个年代。1946年如果接受了划江而治,他个人可以稳坐半壁江山,不用打仗,不用牺牲那么多人”。 “但他选择了更难的路,”她继续说,“打过长江,统一全国,让所有中国人生活在一个国家里。这个选择,受益的是后代,是你们这些年轻人”。 1997年,雷洁琼最后一次公开谈起毛泽东。那是在一个学术研讨会上,有年轻学者问她如何评价历史人物。她想了想说:“看一个人,不能只看他说了什么,要看他做了什么,更要看他为谁而做”。 她提到1949年的选择,“当时很多人劝他见好就收,保住已有的地盘。但他坚持要解放全中国,要让四万万同胞过上好日子”。 “这种选择是要冒风险的,”她接着说,“渡江作战可能失败,国际压力可能加大,但他还是做了。因为在他心里,国家统一、人民幸福,比个人的安危重要得多”。 雷洁琼用八个字概括的,不仅是对一个人的评价,更是对一种价值选择的肯定:为公众利益而非一己之私做事的人,才能真正被历史铭记。 信源:张文木:重温毛泽东的战略思想——人民网

评论列表

用户10xxx30
用户10xxx30
2025-09-05 08:22
毛主席万岁,没有毛主席就没有新中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