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山大学变成“广东大学”了?新生有一半是广东他!背后的真相是什么? 中山大学开学了!新鲜面孔涌入校园,本来是一件大喜事。但一看新生来源,很多人直接愣住——今年中大本科新生总共7400多人,其中光是广东籍学生就占了3652人,接近总招生数的一半! 这是什么概念?对比外省:人口大省河南,辛苦考进中大的也只有263人;北京、上海这样的教育高地,居然分别只录取了三十多人。 这差距,简直像是不同世界的招生政策。 放眼全国,其它部属高校的本地招生比例都控制在一定范围。 比如武汉大学,在湖北的招生比例约为28%; 四川大学在四川约占30%。 而中山大学,49%!几乎每两个新生里,就有一个来自广东。 中大明明是一所面向全国的顶尖高校,这个招生结构,却几乎让它成了“广东人的大学”。 招生严重本地化,表面上好像是“照顾本地”,实际上却隐藏着危机。 其一,生源多样性大幅萎缩。广东学生固然优秀,但山东、河南、河北等高考大省同样有大量高分、高素质学生。当中大把名额大量倾斜给本地,相当于把这些优秀学子拒之门外。久而久之,课堂讨论的声音越来越单一,甚至可能全变成“粤语专场”。缺乏不同背景、不同地域的同学相互激发,学习氛围只会越来越窄。 其二,学术基因面临单一化。真正的好大学,必须依靠多元文化交流和不同思维模式的碰撞。北方的沉稳务实、西部的坚韧豪迈、东部的开放创新——这些不同特质在一起交融,才容易擦出创新的火花。当中大学生主要来自广东,原有的开放包容、多元碰撞的学术传统,可能会慢慢消失,科研创新能力也可能因此打折。 其三,品牌价值被严重稀释。中山大学本是孙中山先生为培育天下英才而设立的高等学府,目标是建设世界一流大学。一旦被贴上“偏安一隅”“地方保护”的标签,它的全国声誉和国际影响力都会下滑。 一个主要面向本地招生的高校,还能否代表国家参与全球竞争? 中山大学,不该只是广东的中山大学,它是中国的,也应当是世界的。
评论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