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自:中国改革报
□张燕子
教育振兴是国家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战略布局的重要目标与核心支撑。县域作为连接城市与乡村的枢纽地带,其幼儿园教师队伍的整体水平直接影响着千万农村幼儿的成长底色。然而,当前县域幼儿园教师队伍建设面临着结构性矛盾突出、专业发展动力不足、职业吸引力薄弱等现实挑战,制约着农村学前教育的高质量发展,也与乡村振兴对人才培养的战略需求存在显著差距。在乡村全面振兴的政策导向下,深入剖析县域幼儿园教师队伍建设的困境,探索符合乡村振兴需求的突围路径,不仅是提升农村学前教育质量的关键抓手,更是夯实乡村振兴人才根基的重要举措。
作为乡村学前教育质量提升的核心人力资本,当前县域幼儿园教师队伍在规模结构、专业能力、职业生态及发展支持等方面面临多重困境,这些问题既制约着学前教育普及普惠目标的实现,也对乡村振兴的人才根基与教育公平构成了挑战。
首先,县域幼儿园教师队伍在师资配置方面存在突出的结构性矛盾。县域幼儿园教师编制数量不足,教师队伍以临时聘用为主,且师资分布失衡,县城与农村的幼儿园师资配置存在显著差距,农村幼儿园存在一师多班、包班教学等现象,教师工作负荷超标。
其次,县域幼儿园教师的专业素养与教育需求存在明显脱节。许多教师缺乏儿童发展心理学、游戏化教学等方面的专业知识,难以摆脱小学化教育倾向,在设计符合幼儿年龄特点的探究式活动方面能力不足,且在早期阅读、艺术启蒙等专项教育领域缺乏培训。同时,教师的科研与创新能力薄弱,对农村学前教育特色课程,如乡土资源开发、乡土课程建设等方面的探索能力尤为不足,难以满足乡村学前教育的实际发展需求。
最后,县域幼儿园教师的职业吸引力与发展空间受限,突出表现为待遇保障不足与职业发展通道狭窄。高级职称评定的名额多倾向于义务教育阶段,学前教育教师晋升难度大。加之县级教师培训进修资源有限,教师外出培训机会匮乏,多数农村幼儿园教研机制不健全,教师缺乏深度参与教研活动,使其职业发展缺乏专业化引领和持续性支撑,难以形成稳定的专业发展路径。
县域幼儿园教师队伍建设不能停留在单一的修补措施,而需以系统性思维重构发展逻辑,通过政策保障、能力强化与专业发展三个维度,探索乡村振兴背景下县域幼儿园教师队伍建设的突围路径。
筑牢政策保障,构建编制与待遇双轮驱动机制。在编制管理上,需突破传统的静态编制模式,建立县域统筹、动态调整的灵活机制。推动县域编制资源向学前教育领域合理倾斜,通过设立周转编制池等创新举措,打破城乡、校际编制壁垒,使教师编制得以随服务人口、学前教育的发展需求动态核增。尤其要注重向农村偏远地区的幼儿园倾斜,将农村幼儿园教师纳入地方特岗教师计划或专项招聘体系,确保编制资源精准投放至师资薄弱区域,缓解长期存在的编制短缺与分布失衡问题。在待遇保障上,需构建差异化激励体系以增强职业吸引力。针对农村幼儿园教师待遇偏低、社会保障不足等问题,设立乡村幼儿园教师专项补贴制度,依据任教区域偏远程度、工作年限等实际情况实施阶梯式津贴,逐步缩小与在编教师的收入差距。同时,将临聘教师纳入统一的社会保障体系,落实五险一金等基本保障,并打通临聘教师转编通道,设定符合农村教育实际的考核标准,给予长期服务农村学前教育且表现优异的教师优先入编机会,从根本上解决临聘教师职业归属感与稳定性不足的问题。
强化能力建设,构建具备县域特色的幼师培养体系。一方面,可推动地方高校与县域政府深度结合实行定单式培养与定向服务机制,通过开设学前教育乡村班,落实定向招生、定向培养、定向就业的一体化模式,着重培养熟悉乡村教育环境、愿意扎根基层的本土教师。此类培养模式注重将教育理论与乡村学前教育实践结合,通过学费返还、岗位补贴等政策引导毕业生服务乡村,缓解师资流失问题,提高教师队伍的稳定性与适应性。另一方面,立足乡村文化底蕴与本土资源,开发具有乡土特色的培训课程与资源。聚焦农村幼儿园混龄教学、乡土课程开发等实际需求,组织高校专家、一线园长及乡村教师共同研发贴合乡村教育场景的培训模块。例如,将非遗文化、民俗活动、自然生态等元素融入幼儿教育课程设计领域,提升教师利用本土资源开展特色保教活动的能力。通过理论授课、实践工作坊、案例研讨等多元化形式,帮助教师深度理解乡村学前教育的独特价值,掌握符合农村幼儿认知特点的教学方法,打造兼具专业性与乡土特色的教师队伍。
完善激励机制,打通县域幼儿园教师职业发展通道。通过在职称评审体系中增设“农村学前教育”专项指标,对长期服务农村地区的教师适当放宽科研成果、授课年限等评审要求。同时,设立“乡村优秀幼儿教师”等专项奖励制度,从教学实践、乡土课程开发、家园共育等维度展开评价,给予获奖者职业荣誉表彰与实质性激励。通过多种举措健全农村幼儿教师职称评聘制度,为其搭建职业发展平台。除了物质激励,还应聚焦教师职业情感培育,构建温暖包容的发展生态。例如,选树“最美乡村幼师”等典型人物,借助媒体宣传其扎根乡村、潜心育人的事迹,提升社会对县域学前教育工作的认知与尊重,使乡村教师深化其职业认同,提高职业获得感和价值感。
伴随县域幼儿园教师队伍建设的高质量推进,县域学前教育将不再是乡村教育振兴的短板,而成为筑牢乡村教育发展根基的基石,为教育振兴与乡村发展的良性循环注入动力。
[作者系焦作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副教授、教育学在读博士;本文系河南省科技计划软科学项目“乡村振兴背景下乡村幼儿教师队伍高质量发展研究”(课题编号:242400410426)的阶段性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