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犯了个最大的战略失误!” 新加坡外交官马凯硕曾警告中国:中国最大的战略失误,不是南海争端,不是科技竞争,而是冷落了美国商界,如今 6 年过去了,真相真的如此吗? 六年前新加坡外交官马凯硕抛出的这句 “警告”,当年曾引起不少讨论,但放到今天看,更像个没摸透中美经贸本质的 “误判” 他压根没搞懂,中国从来没 “冷落” 过美国商界,反倒是美国政府这些年一直逼着自家企业 “躲着” 中国,可现实呢?美国企业不仅没躲开,反而和中国绑得更紧了。 要说这六年里最拧巴的事儿,就得数美国政府的 “脱钩戏码”。 今天出台个《芯片法案》,不准美国企业给中国卖高端芯片;明天发个行政命令,逼联邦政府买东西不准沾 “中国零件”;后天还拉着盟友搞 “小圈子”,说要一起切断和中国产业链的联系。 可经济规律哪是政治命令能随便拧的 国际清算银行去年发的报告直接戳破了真相:美国企业根本避不开中国,而且这种 “避不开”,早不是简单买中国货那么简单了。 就说大家以为的 “美国把订单转到东南亚”,其实全是 “表面功夫”。 越南最大的电子代工厂,车间里堆的电路板、传感器,80% 都是从中国广东、江苏运过去的;马来西亚的汽车零件厂,做座椅面料的聚酯纤维、做车灯的聚碳酸酯,源头全是中国的化工企业。 那些从东南亚发往美国的货,标签写着 “越南制造”“马来西亚制造”,但拆开看,核心零件全是 “中国基因”— 美国消费者花了钱,买的还是带着中国供应链印记的东西,只不过多了个东南亚中转的环节。 墨西哥那边更有意思。美国政府天天吹 “近岸外包”,说让企业搬去墨西哥就能 “远离中国”,结果呢?墨西哥的家电组装厂,60% 以上的压缩机、电机,还得从中国进口;当地做玩具、家具的工厂,塑料粒子、五金配件,十有八九来自中国供应商。 美国商务部去年统计过,从墨西哥进口的商品里,35% 都包含中国生产的零件或原料 — 说白了,就是绕了个远路,该依赖中国还是依赖。 更关键的是,美国商界自己也不想 “离开中国”。 中国有全球最完整的工业体系,企业当天下单,三天就能拿到货;中国有 14 亿人的大市场,能让美国企业持续赚钱;中国每年培养几百万理工科毕业生,能给企业提供稳定的工程师团队 — 这些好处,美国企业比谁都清楚。 特斯拉上海超级工厂,去年产量占了特斯拉全球总产量的 45%,比美国本土工厂还能产;美国第一太阳能公司,在内蒙古建的光伏组件厂,是它全球最大的生产基地; 波音公司去年给中国交了 32 架客机,占它全球交付量的 18%;可口可乐在华有 43 家工厂,年销售额能占全球总销售额的 12%。要是中国真 “冷落” 美国商界,这些企业能傻到往中国砸钱扩产能吗? 美国商会去年还做过个调查,500 家在华美国企业里,83% 都说 “不会撤离中国”。理由很实在:离开中国,不仅要面对成本暴涨,还得丢了大市场,在全球竞争里肯定吃亏。 反倒是美国政府的 “脱钩” 政策,让不少美国企业犯了难 — 想听话搬厂,可找不到替代中国的供应链;不搬,又要被政府施压。最后遭殃的还是美国老百姓。 六年过去,真相早摆在明面上了:马凯硕说的 “中国冷落美国商界”,从一开始就是错的;所谓 “最大战略失误”,更是没半点现实依据。 中国从来没关上和美国商界合作的门,反倒是美国政府一直在用政治手段搅局,想把经济问题搞成 “对抗”。 可市场规律不骗人,美国企业离不开中国供应链,也舍不得中国市场 — 这不是谁能逼出来的,是实实在在的利益和需求决定的。 往后看,只要中国继续打开大门搞开放,只要美国企业还想赚钱、还想保持竞争力,就不可能真的 “离开” 中国。 马凯硕当年的警告,终究成了被现实打脸的 “过时判断”,而中美经贸的核心,从来都是 “合作共赢”,不是谁 “冷落” 谁的戏码。
评论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