曲靖融媒讯(记者张袁子奇实习生杨怡)在陆良县龙海乡古都依村的云海深处,34岁的彝族姑娘金丽花正以独特方式描绘乡村振兴蓝图。她带着知识、绣花针与彝族舞,让千年彝族文化在新时代焕发光彩,奏响了一曲动人的田园牧歌。
返乡逆行:从都市白领到乡土文化守护者
2014年,从云南农业大学毕业的金丽花在大城市过着白领生活。国庆假期返乡时,眼前景象深深刺痛了她:传承千年的“彝绣”技艺无人问津,充满民族特色的“滴滴果”民谣仅剩7位老人会哼唱。文化传承的代际断层,让她暗下决心:“绝不能让祖辈们留下的手艺,成为博物馆里的标本,只能供人缅怀。”
怀着对家乡的热爱与文化传承的责任感,金丽花毅然辞去都市工作,回到家乡,成为一名基层工作者。从西装革履的写字楼白领,到扎根田间地头的村干部,她的转身里,藏着对乡土最深的眷恋,也开启了彝族文化传承的漫长征程。
金丽花(中)与文艺队同事合影。
双向赋能:让乡愁落地、让技艺“活”起来
作为村党总支副书记,金丽花将文化振兴的蓝图转化为实打实的行动。2022年,龙海乡党委、政府投资975万元在大新村石字坡打造“最美乡愁地”项目,从项目申报到方案打磨,从挖掘民族特色到协调建设资源,她始终冲在一线,深入调研村民需求,逐个破解推进难题。最终,曾经的牛棚蜕变成文艺咖啡屋,破旧民居变身充满彝风的特色民宿,崭新的村民活动中心也拔地而起——这些设施不仅成了村民休闲的好去处,更成了吸引游客的乡村地标,为家乡注入发展新活力。
与此同时,身为资深彝绣传承人的她,也在全力激活这项传统技艺的生命力。自幼随母亲学绣、18岁便能独立完成精美绣品的金丽花,既向村内老绣娘虚心求教传统技法,又多次奔赴各地与同行交流,融合多元风格创新绣法。她还牵头成立刺绣合作社,吸引50余名妇女加入,通过系统培训让大家掌握技艺,实现家门口就业增收。如今,村里的彝绣不仅多次亮相县级文化展览,更走出大山成为龙海乡的亮丽文化名片。
金丽花(左一)学习刺绣。
扎根群众:以文化基因赋能乡村振兴
“文化振兴不是建几个场馆、搞几场活动,而是要让文化基因融入百姓生活。”2017年,金丽花组建了群众文艺队,带着队员们活跃在春节活动、省市县比赛、火把节和丰收节等场合,让彝族歌舞与民俗走进日常。在她的带动下,越来越多“新乡贤”加入传承队伍,让传统与创新在这片土地交织,为乡村振兴注入深沉精神力量。
金丽花(一排左一)参加文艺活动。
这位90后彝族姑娘,如云海深处的星,以匠心照亮了乡土文化振兴路。虽然金丽花在2024年初调到了古都依村,但她对乡土文化的热忱与实干初心从未改变,依旧带着绣花针与为民情,在新的岗位上续写着彝族文化传承与乡村振兴的故事。在她的守护与创新中,古老的彝族文化正焕发新生,古都依村的明天也愈发鲜活明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