玩酷网

[太阳]万众期待的九三阅兵盛典终于开始,普京和金正恩的站位果然不出所料,然而另一

[太阳]万众期待的九三阅兵盛典终于开始,普京和金正恩的站位果然不出所料,然而另一神秘大咖的突然出现,最让外界感到惊喜。   (信息来源:南报网——约翰·拉贝之孙托马斯·拉贝:“在当下反思历史非常重要”)   9.3阅兵的观礼台上出现托马斯·拉贝的身影时,许多人的内心都被深深触动了。   他不是政要,而是那段黑暗历史中人性光辉的活见证。他的祖父约翰·拉贝曾冒死庇护二十万南京同胞。这份跨越世纪的救赎与感恩,至今仍是中德两国间超越血缘的深厚情谊的延续。   1908年,26岁的德国青年约翰·拉贝,怀着对东方的无限向往,第一次踏上了中国的土地。他入职西门子,在中国娶妻生子,南京这座古都,渐渐成了他深爱的第二故乡。   当战争的阴云笼罩南京,德国大使馆劝告所有侨民撤离。他内心陷入了巨大的挣扎,留下意味着生死未卜,但他实在无法撇下那些无助的中国百姓,也忘不了在这里度过的美好岁月。   他在日记里写下这样一句话,“我既然有能力,就一定要尽一份力。”   他毅然选择留下,并联合多位外国友人四处奔走交涉,在炮火连天的南京城里,奇迹般地建立起一个占地3.86平方公里的国际安全区。   他利用自己德国公民乃至纳粹党员的特殊身份,一次次与日军高层据理力争,要求他们尊重安全区的中立地位,停止对平民的屠杀,这面由他撑起的保护伞,庇护了超二十万中国人。   除了奔走呼号,他还以笔为武器,将日军的滔天罪行详尽记录下来,形成了后来震惊世界的《拉贝日记》。里面不仅有文字记载,还有近百张照片,这些成了揭露侵略者暴行的铁证。   1938年,他带着这些珍贵的资料回到德国,他天真地以为这能引起政府的关注,制止日军的暴行。可他面对的却是冰冷的现实,由于德日是同盟关系,他遭到了严密监视,失去自由。   德国战败后,他又因曾是纳粹党员的身份受到排挤,失去了工作,生活陷入极度贫困。远在南京的人们得知恩人的困境后,整座城市都行动起来,自发捐款捐物,跨越万里送到他手中。   当收到来自南京的汇款和物资时,约翰·拉贝泪流满面。他知道,自己当年的付出没有白费,这份情谊,早已跨越时空。他在感谢信中写道,永远不会忘记在中国的日子和这份恩情。   这份跨越八十年的守望相助,在2021年的春天再次上演。当时欧洲疫情告急,他的孙子托马斯·拉贝所在的医院物资短缺,他试着向中国写了一封求援信。   这封信瞬间在中国网络上刷屏,无数网友留言“这个忙必须帮!”   中国的药企立刻免费赠药,官方也迅速寄去了三万只口罩、药品和防护服。滴水之恩,涌泉相报,这句古老的承诺在两代人之间得到了最生动的践行,让这份情谊愈发厚重。   作为约翰·拉贝的孙子,托马斯深受祖父精神的感召,他不仅整理出版了《拉贝与中国》,完整记录了家族与中国的百年友谊,更在医学与文化领域与中国续写着新的篇章。   这位海德堡大学妇产医院教授,二十多年来一直致力于推动中德交流。他与首都医科大学合作长达十二年,也与北京联合大学共同研究《拉贝日记》的文献。   一直以来,托马斯·拉贝延续着祖父的遗志,在世界多地成立交流中心,致力于让更多人了解南京大屠杀的故事,在93大阅兵到来之前,他参与北京举办的学术交流会,又一次呼吁反思历史的重要性。   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也是最好的清醒剂。拉贝家族的故事,让我们看到了在最黑暗的时刻,人性的光辉可以多么璀璨。它提醒我们,南京大屠杀的惨痛历史永远不能被忘记,和平来之不易,必须倍加珍惜。   这段跨越百年的情愫,是中德友好的佳话,更是人类命运与共的生动写照。它告诉我们,无论世界如何变幻,善良与正义永远值得守护,感恩与友谊终将跨越一切阻碍,代代相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