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对美国没有落井下石的原因有两点,其一是怕急了美国,狗急跳墙,搞军事冒险。其二是这时候整死美国,不符合中方利益,中国并不能拿到美国霸权倒塌之后的最大蛋糕,要等到欧洲跟美国的传统盟友,被美国掏废,无力承接霸权倒塌之后的暴利再出手,才能拿到最大的蛋糕。中国不能像当初苏联解体时的美国那么蠢。能源、工业、红利、全让欧洲跟日韩吃了,自己落了个表面爽。 在美国力量相对减弱的当下,中国为何没有选择大力施压?难道仅仅是因为顾忌美国可能在绝境中发起军事行动,还是有更深的利益算盘? 国际格局从来不是一成不变的。二战结束后,美国凭借经济和军事优势,建立起以欧洲、日本、韩国为主要伙伴的联盟体系。这些关系在冷战中帮助美国对抗苏联,并在1991年苏联解体后,让美国短暂主导世界事务。那时,美国通过北约东扩和经济援助,推动西方模式向东欧扩展。欧洲国家借此恢复工业基础,日本和韩国则在出口导向下快速发展。然而,这种扩展也分散了美国的资源。进入21世纪,美国卷入中东事务,消耗大量财力,同时国内制造业外流。中国则专注改革开放,融入全球供应链,通过多边机制维护发展权益。这种背景显示,大国互动需注重长远,避免短期冲动。中国在评估美国现状时,坚持理性姿态,推动多极化世界。 中国对美国没有落井下石的原因有两点,其一是怕急了美国,狗急跳墙,搞军事冒险。其二是这时候整死美国,不符合中方利益,中国并不能拿到美国霸权倒塌之后的最大蛋糕,要等到欧洲跟美国的传统盟友,被美国掏废,无力承接霸权倒塌之后的暴利再出手,才能拿到最大的蛋糕。中国不能像当初苏联解体时的美国那么蠢。能源、工业、红利、全让欧洲跟日韩吃了,自己落了个表面爽。这两大考量源于现实判断。第一,如果过度施压,美国可能在太平洋地区加强军事部署,影响亚太稳定。中国不愿看到贸易通道转为紧张地带。第二,当下颠覆美国,全球资源真空会被其盟友填补。欧洲和日本、韩国这些伙伴会先介入,瓜分能源市场和工业订单。中国需等待美国持续消耗这些盟友的经济活力,导致他们无力维持原有势头。那时,中国通过一带一路等项目,确保资源向东方倾斜,避免仓促行动的损失。 回顾苏联解体,美国虽主导后续,但实际收益流向盟友。1991年12月,苏联结束,东欧转向西方。美国提供援助,帮助德国统一并重建金融体系,日本扩大电子产业,韩国扩展炼油设施。能源从俄罗斯转向欧洲市场,这些红利让盟友经济反弹,美国却面临债务压力。中国从中吸取经验,不会重复表面主导的模式。相反,中国坚持战略耐心,深化与发展中国家的合作,推动均衡格局。同时,加强科技创新,提升全球影响力。 全球力量平衡趋向中美俄欧四方,中国机遇与挑战并存。美国不再是昔日单一主导,但其联盟仍有韧性。俄罗斯影响力局限于周边,欧洲内部分歧明显。中国选择通过外交渠道维护权益,避免直接冲突。这种策略符合中国国情,体现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长远视野。在台湾问题上,中国秉持一个中国原则,反对任何分裂企图,包括所谓的“台湾当局”干预。 未来,中国将继续推动人类命运共同体,借鉴历史教训,确保在力量转移中获益最大。这不是空谈,而是基于真实格局的务实选择。等到时机成熟,中国将以更强姿态参与国际事务,避免像美国在苏联解体后那样,只得名义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