荀子与长平之战
长平之战,荀子毅然选择留在邯郸,与祖国同在!
《战国策·楚策四·客说春申君》记载:“孙[卿]子去之赵,赵以为上卿。”《荀子·议兵》又记载,荀子议兵之时,自称为“臣”,应该已经接受赵国上卿的爵位。证明,长平之战期间,荀子选择了与祖国同命运!
当年,齐宣王听从了孟子“出兵燕国”的建议,却拒绝了孟子的“仁政”建议。结果,齐宣王占领了燕国,很快又丢掉了燕国!荀子将自己比作孟子,劝说赵孝成王不要重蹈齐宣王覆辙。可惜,赵王接受了上党,并没有按照荀子的建议而做出凝聚民心、巩固疆土的有效措施,结果很快失去上党,爆发了长平大战。
秦、赵两军在长平相持了三年,不分胜负。秦昭王劳师袭远、力求速战,范雎使出反间计在邯郸造谣:“秦国最害怕的,不是廉颇,而是马服君的儿子赵括。”
赵王听信谣言,让纸上谈兵的赵括代替了老当益壮的廉颇!
深夜,赵孝成王梦见乘飞龙上天,半空坠地,请教荀子。
赵孝成王:“上党之事,不听荀先生之言,果然应验。敢问先生,为将之道。怎样选择,才是一个好的将领呢?”
荀子:“为将最重要的是行动不出差错,不会后悔。与敌军决战,一定要打有把握的仗,不打无把握的仗。不要因急于胜利而忘记还有失败的可能;不要对内威慑,而对外轻敌;不要见到利益而不顾忌它的害处;君主赏赐而不沾沾自喜,赏赐将士要慷慨大方。行事前必先心存敬畏,深思熟虑,步步慎重,自始至终,谨慎如一。这样为将,才可以用兵如神,天下无敌。”
赵孝成王:“按照先生的标准看来,赵括似乎不是一个好的将领。”
荀子在《议兵》中,回答赵孝成王关于选择将帅的言语,几乎处处指向赵括。赵括轻敌冒进,没有做到荀子的“无过”与“无悔”。赵括贪功冒进,放弃廉颇的持久战而进行速决战,违背了荀子“无急胜而忘败”与“无见其利而不顾其害”。特别是赵括之母曾说,赵括面向东方,接受朝见,军吏没有一个敢抬头看他的,更违背了荀子的“无威内而忘败”。赵括将赵王的赏赐据为己有,买田置地,沾沾自喜,对属下的赏赐,非常吝啬,违背了荀子“主不能喜,用财欲泰”。
荀子预言,应验如神!赵括急于立功,轻敌冒进,中了秦将白起的埋伏,四十五万赵国将士,全部被白起坑杀。邯郸保卫战,是赵国生死存亡的关键一战。邯郸的壮年“皆死长平”,到达了“民困兵尽”绝境。秦国则以举国之兵合围邯郸,号称“旦暮且下”,不出一天就要攻占邯郸,灭亡赵国!
赵孝成王、平原君赵胜感到亡国的焦虑:“秦军天下无敌,是不是不可战胜?”
荀子:“赵国如果拥有仁人之兵,就可以一举战胜秦国。”
赵孝成王:“如何才是仁人之兵?”
荀子:“仁人之兵,隆礼好士,百将一心,三军同力。”
赵孝成王:“寡人愿早上朝,晚退朝,用谦卑的言辞,贵重的礼品,招纳义士,结交盟友,君臣同心,上下同力。”
平原君赵胜:“我愿散尽家财,犒赏将士。并将自己的夫人妻子,编入士卒之间,让她们为将士缝补衣物。”
赵孝成王:“上党丢失,邯郸能否保住?”
荀子:“韩之上党,赵得之,而不能凝也,故秦夺之。一言以蔽之,关键在凝!凝聚士人要依靠礼义,凝聚民众要依靠仁政。礼义完备,士人归服;政治清明,民众安定。士人归服、民众安定,这叫做最大的凝聚。邯郸有了凝聚力,以守则固,以征则强,令行禁止,王者之道。”
邯郸保卫战,赵孝成王与平原君,以身作则,推行荀子良策。赵国上下一心,同仇敌忾,出现了荀子所说“大凝”的景象。
长平之恨刻骨,君臣之恩在心,这极大地激发了赵国上下的凝聚力。百姓们自发耕田疾作,以生其财。没有兵器,百姓们削尖了木头,制作长矛和箭矢。起初,百姓们吃酒糟和谷皮。后来,糟糠之食都吃尽了,百姓就互换孩子,烹煮而食。纵使到了“易子而食”的绝境,也决不投降暴秦!正体现了荀子议兵“用兵攻战之本,在乎一民,在乎附民”的民本思想。
危急关头,信陵君“窃符救赵”率领八万精兵救援邯郸。平原君和毛遂入楚,楚国与赵国结盟,春申君领兵与信陵君会合,共同攻击秦军,大获全胜。大秦主将郑安平与两万秦军投降赵国。历时两年之久的邯郸保卫战,以秦国的失败而告终。
赵孝成王:“邯郸保卫战,多亏平原君和信陵君。荀先生以为这两位臣子,是怎样的臣子?”
荀子:“平原君之于赵,可以称为辅臣;信陵君之于魏,可以称为弼臣。”
赵孝成王:“何为辅臣?”
荀子:“如果能群策群力,率领群臣匡正君主的过失,解国之大患,除国之大害,使君主尊贵、国家安定,这叫做辅臣。”
赵孝成王:“平原君真乃辅臣也!那何为弼臣?”
荀子:“如果能抗拒君主的命令,借用君主的权力,反对君主的错误行为,让国家转危为安,使君主洗刷耻辱,功劳足以成就国家的最高利益,叫做弼臣。”
赵孝成王:“信陵君真乃弼臣也!”
荀子作为杰出的政治家、思想家,对平原君和信陵君的评价是非常中肯的。
未听荀子“凝聚”之言,赵国占领上党,又丢失了上党!听从荀子“仁人之兵”,赵国保住了邯郸,战胜了强秦!荀子的军事思想,得到了历史的认可与世人的称赞!从此之后,“儒家不知兵”已成过往云烟,荀子议兵之后,将“儒”与“兵”相结合,为后世描绘了一种知儒知兵、允文允武的儒将形象。
正如明代诗人杨慎的名诗:“折冲樽俎烟尘静,始信荀卿善议兵。”
荀子三为祭酒
邯郸保卫战之后,荀子返回齐国,主持稷下学宫,三为祭酒。
长平之战以后,秦国统一天下的战车,已然势不可挡,东方六国的破灭,只是一个时间问题。荀子曾亲历秦国水灌鄢城、火烧夷陵、郢都焚毁、屈原投江的悲惨情景,更痛恶秦军长平坑杀赵国四十五万将士的残忍手段。仅仅秦昭王在位的三十余年,三晋与楚国已被秦人杀害百万之众。
荀子为了天下苍生,曾经亲自前往咸阳,劝说秦昭王以儒家“王道仁政”补救秦国“无儒”的历史遗憾。然而,秦昭王对于霸道的自负和武力的迷信,势必在统一天下之后,给中华大地与苍生百姓带来巨大的历史灾难。
荀子的智慧,首先预见了:秦国迟早是要焚书的。早在李斯鼓动秦始皇焚书之前,商鞅就主张“燔诗书”,这在《韩非子·和氏》中记载得很清楚。秦国要实行暴政,必先推行酷法;推行酷法,必先愚民;愚民必先废先王之道,焚百家之言!
荀子带领弟子,再度返回齐国稷下学宫,开始汇总整理历代先贤、诸子百家的经典著作。荀子马不停蹄,一定要赶在秦国战火到来之前,抢救性地保护中华经典。这些宝贵的中华经典,关系着中华文脉的存亡续绝。
此时的齐国已经进入齐王建时代。齐国的大权掌握在齐王的太后——君王后的手中。荀子回到稷下学宫,众望所归,三为祭酒。
君王后,是战国末期的传奇女子。当年乐毅伐齐,齐闵王逃亡而被杀。他的儿子齐襄王曾在君王后家中避难,二人私通,生了儿子田建。齐国复国之后,齐襄王将君王后册封为王后,册立田建为太子。齐襄王十九年,齐襄王去世,儿子田建即位,史称齐王建。君王后以齐国太后之尊,独揽大权!
《战国策》记载,君王后对待秦国很谨慎,对待诸侯也很诚敬,所以在君王后活着时,齐王建在位四十多年,没有遇到战祸。秦王嬴政曾派使臣给君王后一副玉连环,说:“齐国人都很聪明,但能解开这个玉连环吗?”君王后把玉连环拿给群臣看,群臣没有人知道如何解开。君王后拿起一把锤子把它敲破,告诉秦王的使者说:“已经解开了。”
齐国在君王后的掌控下,在战国乱世中呈现出一派四十年无战祸的太平景象。而这,正是荀子所忧虑的。齐国正一步步落入范雎“远交近攻”的圈套!
早在长平之战之时,荀子就发觉齐国的政治立场,已经从东方六国的合纵同盟脱离,全力以赴地侍奉秦国。秦赵长平决战,赵国向齐国求借粟米。被天下士人称作“唇亡齿寒”与“高义显节”的借粮救赵之举,却被齐王建和君王后断然拒绝,间接导致赵国在长平惨败,邯郸被围。
回到稷下学宫的荀子,发觉齐国并没有在这宝贵的四十年太平光景中,励精图治。从君王到臣子,从朝廷到后宫,都暮气沉沉,处处显现出亡国的征兆。《史记》称,齐国的短暂太平是以牺牲中原国家换来的。东方六国,为合纵抗秦的整体,五国的屏障一旦被秦国各个击破,那么齐国也就随即灭亡了。所以,君王后虽然有击碎玉连环的智慧,但是仍然缺乏天下的大格局。
当君王后病危时,她告诫齐王建说:“群臣中某某人可以任用。”齐王建说:“请把他们的名字写下来。”君王后说:“好。”于是,齐王取笔和木简要她写下遗言。君王后却说:“我已经忘记了。”
冰雪聪颖的君王后,怎么能在托孤的时候,变得健忘呢?击碎玉连环的大智大勇,哪里去了呢?这个可以振兴齐国的贤才,到底是谁呢?为什么欲言又止,借口忘记呢?学者推测,这个人,很可能就是荀子!君王后对于荀子有着复杂的情感,荀子的才学令君王后敬慕,不然,荀子也不会三为祭酒!荀子的天下格局,又令君王后忌惮,生怕拜荀子为相国,复兴齐国,合纵抗秦,而激怒秦王嬴政!
君王后死后,后胜担任齐国的相国。后胜简直就是秦王嬴政的卧底,他接受秦国厚贿,屡劝齐王建朝拜秦国,不修攻战之备,不助五国御秦。
荀子身为稷下学宫的祭酒,理应直言进谏,匡正时弊。而这恰恰是历代齐王用心良苦经营稷下学宫的初心所在。
齐相:“听闻祭酒,从赵国而来,特来请教什么是胜人之道?”
荀子:“胜人之道,隆礼尊贤,礼义忠信,重法爱民,尚贤使能。”
齐相:“我作为齐国之相,行胜人之道,可以统一天下吗?”
荀子:“您作为齐国之相,在上得君王信任,在下掌握国家权力,拥有胜人之势,如果可以寻找仁慈忠厚、明智通达的君子参与国政,端正是非,遵行道义。天下贤士都汇聚齐国,齐国自然统一天下了。”
齐相非常得意,连连点头称是。
荀子突然拍案而起,痛加批判:“而相国大人您却毫无作为,导致如今的齐国:女主乱之宫,诈臣乱之朝,贪吏乱之官,齐国面临亡国的危险,您还在妄想统一天下吗?齐国必定四分五裂,必为天下大笑!”
齐相擦汗:“敢问祭酒,齐国怎样才能避免亡国?”
荀子:“爱民而安,好士而荣,一样都做不到的,必定灭亡。”
荀子说齐相,是荀子著名的论断,语气口吻是非常严厉的。历史证明,齐国也真的如同荀子所说,濒临亡国的边缘。荀子在齐国稷下学宫三为祭酒,可以说,齐国就是荀子的第二故乡。可以说,是“爱之深、责之切”,这也是史料记载中,荀子在稷下学宫对齐国统治者最后的忠告!
荀子的正直之言,却换来了齐国奸臣谗言的攻击,荀子不得不离开齐国,离开他深情眷恋的稷下学宫,再也没有回来。
齐王建听从齐相,甘愿成为秦国的奴仆,不战而降,齐国最终灭亡。齐王建投降之后,流放到松柏之林,被活活饿死!齐王建最悔恨的是,君王后为什么没有临终托付荀子为相国呢!823年的齐国霸业,随着玉连环,毁于一旦。
(范文华邯郸市成语文化研究会成员)
(张军邯郸市荀子文化研究会副会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