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4年,郭绍绪请日军吃饭,日军大队长坐下后,他大喊:“小二,上菜吧。”话音刚落,他直接朝日军大队长开了一枪! 1944年,日军发动“一号作战”,也就是豫湘桂战役,国民党军队一溃千里,河南大片土地沦陷。郭绍绪的老家伊川县,被日军第110师团的一个大队给占了。这支部队的大队长,叫大内义弥,是个狠角色,带着手下在伊川烧杀抢掠,无恶不作。当地老百姓说,他们连地里的麦苗都用马蹄给你踩烂,抓去的劳工,说放狗咬死就咬死,肠子流了一地。 国仇家恨,换谁都得眼红。郭绍绪当时正好奉命潜回老家办事,看到这番惨状,心里的火能把天烧个窟窿。他当即决定,不走了,留下来跟鬼子干! 他利用自己的人脉和名声,很快拉起了一支五六百人的队伍,叫“人民自卫团”。这支队伍神出鬼没,在伊川县跟日军玩起了游击战,让大内义弥头疼不已。 日本人一看,这是个硬茬,打听了一下郭绍绪的底细,发现他当过国军军官,就动了“招安”的心思。他们觉得,这种混过军阀队伍的人,多半没啥坚定信仰,给点好处就能收买。 于是,大内义弥派了个翻译,带着重金来找郭绍绪,许诺只要他“归顺皇军”,伊川县保安司令的位子就是他的。 换成你,你怎么选?硬碰硬,手里这点人不够日军塞牙缝的。拒绝,马上就可能招来疯狂报复。 郭绍绪的反应,让所有人都大跌眼镜。他一听,脸上立刻乐开了花,对着翻译官那叫一个客气:“哎呀,承蒙太君看得起!人往高处走嘛,之前跟皇军作对,都是误会,误会!” 这还不算,他还主动提出:“为了表达我的诚意,我想做个东,请大内义弥太君和各位军官吃顿饭,大家以后就是朋友了,还请您务必帮忙牵个线!” 消息一传出去,整个伊川县都炸了。老百姓在背后直戳郭绍绪的脊梁骨,骂他是没骨气的狗汉奸。 以前跟着他抗日的弟兄,也有人想不通,觉得郭团长这是要变节。 面对这一切,郭绍绪一句话也没解释。他心里憋着一盘大棋,一盘用自己名声和性命做赌注的棋。 为了让日本人彻底放心,郭绍绪把宴席地点,定在了日军重兵把守的白元乡寨子街,一家大酒楼里。这地方,就在大内义弥的眼皮子底下。 大内义弥本来还有点疑心,一听地点在白元,心一下就放进了肚子里。在他看来,郭绍绪就算有天大的胆子,也不敢在自己的大本营里耍花样。为了显示“诚意”和“重视”,他决定把队里有头有脸的军官都带上。 1944年8月25日,寨子街那家酒楼张灯结彩,郭绍绪派人去洛阳城里买来了海参鱿鱼,山里的山珍野味也备得足足的,十里八乡最好的厨子都请来了。他自己更是早早站在门口,满脸堆笑地等着“太君”们大驾光临。 那副嘴脸,活脱脱一个铁杆汉奸。 下午三点,大内义弥带着手下的中队长、小队长,还有翻译官、卫兵,一共13个人,浩浩荡荡地来了。 酒桌上,郭绍绪端着酒杯,一口一个“太君”,把日本人捧得哈哈大笑。气氛那叫一个“融洽”,推杯换盏之间,日本军官们的警惕心,随着一杯杯的烈酒,早就不知道飞到哪儿去了。 酒过三巡,菜过五味。日本人一个个喝得满脸通红,东倒西歪。 就在这时,一个负责上菜的“小二”,端着一盘菜走进来,扯着嗓子大喊了一声: “清炖鸡来咯!” 这句平平无奇的报菜名,就是郭绍绪早就定好的暗号! 话音刚落,一直陪着笑脸的郭绍绪,脸色瞬间一沉,闪电般从腰间掏出手枪,对着还在跟他称兄道弟的大内义弥的脑袋,“砰!砰!”就是两枪! 大内义弥哼都没哼一声,当场脑浆迸裂,栽倒在地。 同一时间,饭桌上那些端茶倒水、上菜传菜的“伙计”,全都亮出了家伙。这些人,全都是郭绍绪自卫团里最精锐的弟兄化装的!一时间,小小的包间里枪声大作,变成了修罗场。 剩下的日本军官还在懵圈状态,想去拔枪,哪里还来得及。桌边“伺候”的弟兄们,枪口早就对准了他们。几秒钟之内,8名日本军官全部被当场击毙。那个汉奸翻译官吓得满地乱窜,也被一枪撂倒。 门外巷子里守着的两个日本兵听到枪声不对,刚想跑,也被外面早就埋伏好的人手乱枪打死。 一场精心准备的“庆功宴”,变成了一场名副其实的“鸿门宴”。从枪响到结束,前后不过几分钟,日军一个大队的指挥系统,被郭绍绪一锅端了。 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寨子街歼倭事件”。 干完这一票,郭绍绪带着弟兄们立刻撤退,毫不停留。等日军大部队反应过来,他们早就像鱼入大海,钻进了地形复杂的伏牛山。气急败坏的日军派了三个中队追剿,结果在山里又被郭绍绪利用地形优势干掉了30多人,打伤80多,只能灰溜溜地撤了回去。 据说,这件事在日本陆军内部都造成了不小的震动,被当成一个耻辱的教训记录了下来,用来提醒后来的军官,“千万不要轻易相信中国人的宴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