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4年,红色特工李时雨潜伏汪伪后,官越做越大,连他自己都有点心慌,然而上级却只对他说了一句:“大胆往上爬!” 1931年,日本人在东北“九一八”一声枪响,李时雨的人生也跟着变了。看到国民党那边“攘外必先安内”,他彻底失望了。就在那一年,他加入了共产党。用他自己的话说:“书本可以教我知识,但不能教我怎么救国。”这话说得够实在,也够狠。 刚毕业,组织就给他安排了一个特别的任务:潜伏。这活儿,可不是电影里那么潇洒。他被派进东北军,在国民党军官堆里周旋。一个二十出头、文质彬彬的法学院毕业生,突然要扮演一个军人,难度系数可想而知。但他这人,脑子活络,嘴皮子也利索,很快就混得风生水起。他一边向军官们宣传全民抗战的主张,一边把情报悄悄送出去。1936年的西安事变,历史的大场面,他就在现场。事变之后,东北军被分化,他完成了第一阶段的任务,全身而退。 1937年,更大的火坑在等着他。组织把他调到天津,打入伪天津高等法院,成了一名检察官。这个活儿,他一开始有点抵触。毕竟,这身皮是给汉奸政府办事的。但很快,他就发现这个位置的真正价值。 他干了两件特别漂亮的事儿。有一回,党组织搞来一台电台,要从天津的租界区运到北平。那时候,鬼子和伪军的眼线密布,关卡重重。他琢磨了好几天,也没想出个万全之策。直到有天,院长请他出去参加一个宴会,院长那辆私家车在各个关卡都通行无阻。李时雨脑子里“叮”一下,有了主意。他借口要接老家的亲戚,跟院长借了车。把电台设备用行李箱装好,堂而皇之地放在了院长的车里。大摇大摆地穿过重兵把守的大门。这事儿听着简单,但如果没有他对细节的观察,没有他借力打力的智慧,那后果不堪设想。 还有一次,更惊险。一位叫冯骥的地下党员被捕了,案子就在他的法院里。在日伪统治区,沾上“共产党”三个字,几乎就是死刑。李时雨决定救人。他利用自己书记官长的身份,趁着夜里,偷偷把冯骥的案卷调出来,当场销毁。然后,他找到负责案宗的书记官,假装责备,又顺势“指点”说,案卷可能是在之前日军轰炸法院时被毁掉了。书记官怕担责,只能按照他给的说法去汇报。然后李时雨又找到冯骥,让他推翻之前的供词,就说是和人打架被诬陷。最后,他动用关系,硬是把冯骥无罪释放。 这两件事,让李时雨彻底想明白了:潜伏的意义,不在于身份有多光鲜,而在于你能利用这个身份,为革命做多大的贡献。他明白,自己面对的不是刀光剑影,而是无形的刀光剑影。 有了这两次的成功,他开始“大胆往上爬”。他被调到上海,进入汪伪政权的核心圈子。凭借着法学功底和在天津积累的经验,他很快就成了汪伪政权的“红人”。立法委员、司法处长、警察局长……一步一个台阶,官职越做越大。到1944年,他已经成了汪伪军事委员会调查统计部的次长,一个实打实的少将。这职位,听起来威风,可李时雨心里却越来越慌。他通过秘密渠道向上级汇报:“我这官做得太大了,和汉奸头目们走得太近,怕是会出事。” 这就是故事最戏剧性的地方。当所有人都以为他要功成身退时,中央却只给了他一句简单粗暴的指令:“大胆往上爬!” 这六个字,字字千金。它不是轻描淡写的命令,而是对李时雨能力的绝对信任,是对他信仰的坚定肯定。 李时雨没有辜负这份信任。他利用自己的高位,为党组织提供了大量核心情报。汪伪的“清乡计划”,他第一时间就搞到手,让新四军有了防备,直接让日伪军的围剿成了一锅粥。 1945年日本投降,汪伪政权土崩瓦解,李时雨的人生又一次面临生死抉择。他没有选择暴露身份,而是根据组织的安排,再次潜伏,这次是国民党的军统系统。他利用之前在汪伪政权里和军统特工建立的关系,顺利“投诚”,还被戴笠看中,任命为军统上海行动总队少将总队长。这身份,听起来更让人心惊肉跳。 他继续在国民党内部为党工作,传递情报。直到1946年,戴笠的飞机没了,这顶巨大的保护伞轰然倒塌。军统内部的沈维汉抓住机会,把李时雨抓了起来。接下来的日子,就是漫长的煎熬。毒打、酷刑、各种试探,一个都不少。但李时雨始终咬紧牙关,一口咬定自己是国民党的人,绝不承认是共产党。他知道,一旦承认,那他这十八年的心血,以及无数同志的安全,都将付诸东流。 直到1949年,上海解放前夕,党组织通过各种渠道,终于将他营救了出来。刘少奇亲自接见他,说了一句:“你一人顶三个师,敌营战斗18年是奇迹!” 这句话,是对他一生最好的注解。 新中国成立后,他没有居功自傲,也没有要求高位。他只是默默地在中央党政机关和统战部门工作,勤勤恳恳,无怨无悔。他曾说:“我这辈子,干得最对的一件事,就是往上爬。” 这句话,听着有点儿“凡尔赛”,但仔细一品,却满是辛酸。那段“往上爬”的日子,是步步惊心、如履薄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