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5年,香港女侠方姑被叛徒出卖,眼看来不及逃跑,她竟假扮成乞丐主动靠近日军,谁知敌人却呵斥道:“快滚开,别捣乱!” 1945年初,抗战已经进入了最后关头,胜利的曙光就在眼前,但黎明前的黑暗,往往最是噬人。那时候的香港,表面上是日本人的天下,暗地里却有一股力量在顽强抵抗,这就是大名鼎鼎的东江纵队港九独立大队。 方姑,原名陈舜胶,是这支队伍里的一名女队长。她负责的工作,是情报和交通,说白了,就是刀尖上跳舞的活儿。每天跟她打交道的,有潜伏的同志,有摇摆的中间派,自然也少不了藏在暗处的叛徒和特务。 那天,方姑正在西贡的一个秘密联络点开会,部署下一步行动。谁也没想到,灾难会来得这么快。一个她曾经非常信任的同志,为了钱,也可能是为了活命,把她和整个联络点给卖了。 日军和伪军的包围圈,就像一张淬了毒的铁网,悄无声息地收紧。当方姑察觉到不对劲时,已经晚了。街口满是荷枪实弹的敌人,挨家挨户地搜查,逃跑的路线全被封死。 怎么办?硬闯,就是送死。躲起来?这小小的村屋,根本藏不住人,被搜出来只是时间问题。同行的同志们个个心急如焚,几乎陷入绝望。 就在这千钧一发之际,方姑做了一个让所有人都惊掉下巴的决定。 她没有往外跑,反而朝着敌人最多的地方走过去。 当然,不是直接走过去。她以最快的速度,抓起地上的锅灰就往脸上、身上抹,又撕破了自己的衣服,头发也揉得乱七八糟。几秒钟之内,一个精干的女队长,就变成了一个蓬头垢面、衣衫褴褛的女乞丐。 她不光是扮得像,神态更是“入戏”。她佝偻着背,眼神呆滞,嘴里还念念有词,一边走一边伸出手,像是要向人讨饭。 她就这么摇摇晃晃地,主动迎向了那队正在搜捕她的日军。 同伴们的心都提到了嗓子眼。这简直是疯了!自投罗网啊! 可接下来发生的一幕,却成了传奇。 带队的日本军官看到这么一个“乞丐”晃过来,脸上立刻露出极度厌恶的表情,还没等方姑靠近,就不耐烦地挥手,用生硬的中文呵斥道:“快滚开,别捣乱!” 旁边的伪军也跟着踹了一脚,骂骂咧咧地让她滚远点。 方姑像是被吓到了,哆哆嗦嗦地转身,一瘸一拐地走开,就这么在几十双敌人的眼睛底下,大摇大摆地走出了包围圈。 这件事,说起来简单,但细想,背后藏着多大的智慧和胆识? 这叫“心理战”。方姑赌的就是日本人的傲慢和固有思维。在他们眼里,一个衣衫褴褛、浑身脏臭的乞丐,和一个“危险的情报员”,形象上根本不可能画等号。他们下意识地就会把这种“低端人口”从威胁名单里划掉。 更绝的是,她选择主动靠近。一般人遇到危险,第一反应是躲,是逃。你越是躲,敌人就越觉得你可疑。方姑反其道而行之,直接往枪口上撞,这种不合常理的举动,反而让敌人放松了警惕。 这就是所谓的“灯下黑”。最危险的地方,成了最安全的地方。这份急中生智,这份泰山崩于前而色不变的镇定,真的不是一般人能有的。说实话,我每次读到这段史料,都忍不住拍大腿。这比我们现在看的很多所谓“大女主”剧本,高明太多了。 聊回港九大队。这支队伍真的很特殊。成员五花八门,有农民、渔民、学生、知识分子,甚至还有国际友人。他们在香港这个弹丸之地,硬是靠着本地人的支持,和日军周旋了三年零八个月。他们救过落难的盟军飞行员,比如著名的“克尔日记”里就详细记载了被他们营救的经历;他们也为盟军提供了大量宝贵的情报。 但很长一段时间里,他们的功绩并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直到近些年,随着国家对历史的重新梳理和挖掘,港九大队的故事才越来越多地被人们所熟知。 就在去年,香港特区政府宣布,将系统性地把包括港九大队在内的抗日历史,更全面地纳入中小学课程。我觉得这是个特别好的事。一个地方的年轻人,必须得知道自己脚下的这片土地,曾经发生过什么,有哪些人曾为之流血牺牲。 这不是为了煽动仇恨,而是为了传承一种精神。那种在绝境中不放弃,用智慧和勇气杀出一条血路的精神。 就像方姑一样。她的故事告诉我们,英雄并非天生。他们也是普通人,会害怕,会紧张。但在关键时刻,他们能爆发出超越常人的能量,这份能量,源于内心的信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