玩酷网

小学数学“乘除与倍”的评价:从知识掌握到素养生长 单元学习结束后,如何评价学

小学数学“乘除与倍”的评价:从知识掌握到素养生长 单元学习结束后,如何评价学生对“乘除法应用、倍的认识”的掌握?教材的评价建议给出了清晰方向:不止要考“会不会算”,更要关注学生“能不能用、会不会想”,让评价成为推动素养生长的动力。 一、评价焦点:从“知识碎片”到“关系与模型” 评价不再是对“乘法算式怎么列”“倍的定义背没背”的零散考查,而是聚焦数量关系的内在联系与模型意识: - 能区分“什么问题用乘法、什么用除法”,并感悟乘除数量关系的关联(比如“每份数×份数=总数”与“总数÷每份数=份数”是互逆的); - 能用“倍”描述两个量的比较关系,清晰辨析“相差关系”和“倍数关系”,建立“几个几”与“几倍”的联系; - 能借助直观图、线段图分析“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求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等问题,把抽象文字转化为可视化的数量关系。 二、评价方式:从“纸笔测试”到“多元任务” 为了全面考查素养,评价任务设计得丰富又灵活: - 关联情境类:用圈画、填空、选择等形式,把“标准量”“比较量”“度量”等概念融入真实情境,考查学生对核心概念的理解(如“样题1”可设计成“给不同物品的数量,让学生连线匹配‘倍数关系’”); - 几何直观类:提供不同呈现方式的倍数问题(如图表、线段图),看学生能否通过画图表征数量关系,或根据图列式、编题(如“样题2”可让学生“根据线段图,说出灰兔和白兔的数量关系并解题”); - 开放创造类:设计半开放或全开放题目,比如“给出‘24个苹果’,让学生补充条件或问题,再用乘除法解答”(如“样题3”可拓展为“补充‘平均分给4个小组’,求每组几个;或补充‘是梨的3倍’,求梨有几个”),考查学生的应用意识与问题提出能力。 三、评价价值:从“分数高低”到“思维进阶” 评价的最终目的,是看清学生思维的“生长点”与“困惑点”: - 若学生能灵活用直观图分析倍数问题,说明“几何直观”素养在发展; - 若学生能给纯文字问题补充条件,说明“应用意识”在提升; - 若学生能解释“为什么这道题用乘法”,说明“模型意识”已初步建立。 教师可根据这些表现,调整教学:对“画图表征弱”的学生,多提供画图支架;对“开放题思路窄”的学生,多开展“编题接龙”活动……让评价真正服务于“教 - 学 - 评”的闭环,推动学生从“学会知识”走向“会学数学”。 简言之,“乘除与倍”的评价,是一场“以素养为锚点”的观察:看学生能否把知识织成“关系网”,能否用数学眼光观察生活、用数学思维解决问题。当评价聚焦“素养生长”,数学学习才真正从“解题”走向“育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