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建成是怎么输给了李世民?

天空蓝星 2024-10-27 04:10:38

李建成是唐朝开国李渊皇帝的嫡长子,被李渊立为了皇太子。按照正常的发展走向,应该是最终由李建成继承李渊的皇位成为大唐王朝第二代皇帝。而事实上大唐的二代帝王却是李世民,他是李渊的第二子、太子李建成的胞弟。

在公元626年7月2日这天,秦王李世民发动了军事政变,在玄武门杀死了太子李建成和齐王李元吉。之后李世民以武力胁迫李渊册立其为太子,尽除原太子和齐王的势力,于8月9日接受李渊的禅让登上了大唐皇帝的宝座。

在后世的眼光中,我们都认为李世民功业盖世,而李建成寸功未立寂寞无闻,只是因为是嫡长子才被立为了太子,根本就不配这个位置。最后李建成被出局在我们看来属于再正常不过了,因为感觉他实力和德行都不配位,出现这个结果也只是早晚的事。

但事实真是这样吗?答案肯定不是这样,李建成从李渊起兵、到大唐建立平定群雄,都起了关键性的作用。但和李世民一直在一线的军事统帅的身份不同,除了早期参与了一些军事行动外,大部分时间里李建成都是以皇太子身份辅佐李渊处理政务,作为一个后方总调度存在的。

在李世民等人大杀四方之时,你何曾见过李唐的统治区域出现过混乱局面,前方的军队在人员和物资的补给上出现过问题?这些都展现出了李建成杰出的才能。虽然唐史在李建成身上做了掩饰、篡改和抹黑,但在一些基本的事情上是难以掩盖的,那就是李建成在唐王朝的建立、统一上是重要的参与者和决策者、执行者。

李建成的战功少,不是他军事才能不行,而是李渊对于他身份的定位。李渊一开始就把他视作了继承人,并在这方面予以培养的。因此除了起兵的早期外,李建成基本上没有了带兵出征的机会,而是被委以坐镇后方的重任。不要以为这是件轻松的活,帝国的运转、官员的管理、赋税的征收、物资的调配等林林总总的事务都需要李建成的统筹安排。

李世民的军事能力非常强,在唐的统一战争中立下了大功,但这也并不能成为他能够取代李建成的本钱。我们知道战争的基础就是后勤保障,没有李建成的支持,李世民是难以取得那么辉煌的战绩的。比如历史上的汉高祖刘邦封功臣时,一定要把萧何立为功臣之首而非众人推崇的曹参,在他看来虽然曹参战功赫赫,但萧何坐镇后方功劳更大。

按照刘邦的比喻,曹参等人冲锋陷阵,就像打猎时的猎狗一样;而后方的萧何统一筹划、调配人员物资,就像是指挥打猎的猎人一样。猎人当然要排在猎狗之上,而事实上李世民和李建成在战争中的角色也大抵如此。但不同的是,李世民的战功太显赫了,以至于锋芒盖过了李建成。

为了扭转这个态势,李建成数次向李渊请求领兵出征,但都为李渊所拒绝。直到河北叛军再三反叛,李世民多次出征也不能根本解决问题的情况下,李建成终于获得了一次机会。而李建成也没有浪费这个机会,他擒杀了叛军首领刘黑闼,并使得河北安定了下来,直到一百多年后的安史之乱前都保持了和平。

对于河北的征服,李建成不同于李世民纯军事的做法,而是采用了军事为辅政治为主的策略,或者说是攻城为下攻心为上的做法,最终彻底解决了河北的问题。从这里我们就可以看出,李建成绝非史书中记载的那样无能,而是有着极为出众的政治才能和军事才能。

大概从在统一战争的后期开始,李建成就开始感到了来自李世民的压力。战功赫赫的天策上将、秦王李世民身边聚集了一大批的文臣武将,无论是声名还是实力上都对李建成这个太子造成了巨大的威胁。这也是李建成后来一直请求出征机会的重要原因,他要把自己的实力证明给世人。

而另一方面来说,无论是李世民还是聚集在其身边的那些人而言,随着战功的累积和势力的增强,心态自然也会发生变化,最终表现出了对于帝国继承人非我莫属的心态。对于这种情况,李建成也没有选择坐以待毙,而是积极的采取一系列行动来打击、削弱李世民的势力。

李建成针对于李世民采取了以下几方面的对策:第一,争取朝臣和地方官员的支持;第二,争取后宫有影响嫔妃的支持;第三,扩充太子府的武装力量;第四,搜罗人才;第五,策反李世民的部下等等。在这五点中,前四点都取得了很不错的效果:李建成获得了齐王李元吉、大部分朝廷重臣以及相当数量的地方官员支持;李渊的宠妃站到了李建成一边;合法有据的扩充了太子府的军事力量,使之超过了李世民的实力;搜罗了魏征、王珪、薛万彻等一大批文武干才。但唯独在收买秦王府部下一事上没有任何成果。

但就算是这样,因为太子身份的加持,再加上自身的才干,使得李建成在和李世民的博弈中逐渐占据了上风,李建成在慢慢勒紧套在李世民身上的枷锁。由于征战的原因,李世民形成了以洛阳为中心的基本势力范围,为了防止李世民逃到洛阳,李建成派人控制了进出关中的要道,决心将李世民消灭在自己的势力范围内。

对于李元吉提出的以武力消灭李世民的建议,李建成予以了拒绝。以太子府和齐王府的实力而言,消灭李世民是有这个能力的。但李建成本身就已是太子,如果按照目前的态势,接替皇位是顺理成章的事情,没有必要冒险发动军事政变来达成目的。最后,李建成选择了剥夺李世民的兵权来最终解决问题。

公元626年6月29日,由于突厥入侵,太子李建成推举齐王李元吉出征,准备带走秦王府的将士,此举得到了李渊的批准。此时李世民得到了示警,说李建成和李元吉准备对他下手,遂决定抢先下手以解决太子和齐王。其实李世民早就在准备军事行动,只不过一直没有良机,现在的行动也只是由于情况危急下的应激反应,其实时机并不成熟。

7月1日,李世民向李渊告发李建成和李元吉同后宫淫乱,李渊遂决定第二天召几人对质。7月2日一早,李世民率人在玄武门埋下伏兵。这时宫中有人向李建成告密有异动,李元吉劝李建成不要进宫,但李建成认为宫中及京城的防守严密,不会有什么问题,依然入宫。但他不知道的是,玄武门守将常何已经倒向了李世民,对手在此已布下了伏兵。最终玄武门之变发生,李建成和李元吉都被李世民杀死。

其实李建成面对着对手咄咄逼人的气势,采取的应对措施是恰当有效的。最后在李建成的步步紧逼之下,李世民基本上已经无路可走了。如果按照正常的情况,李世民最终也只是两条路:要么彻底投降认输,要么被军事消灭。但事情还是发生了逆转,就在李建成认为对方已经无路可走自己已稳操胜券的情况下,李世民在他的眼皮底下发动了军事政变。

这个情况就好像是你把各个方面都考虑到了,却不想对手在最不可能的地方发难,打了你一个猝不及防。过于的自信和托大,是李建成失败的重要原因。而李世民敢于死里求生,能够放手一搏,正是两人之间成败的胜负手。胆大、腹黑、妄为,这大概是李世民性格中最为显著的特点,“天可汗”真还不是谁都能​做得。

0 阅读:31
评论列表
  • 2024-11-04 17:06

    这还用得着问啊!心慈手软了就输的干干净净啊!李老二可是心狠手辣,该出手就出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