玩酷网

百岁老人的琴 82岁何师傅修好了,昨天老人开心地拉了首《二泉映月》

8月15日,李女士打进85100000热线说,自己今年74岁,老父亲100岁,住在养老院,父亲是退休教师,有一把红木京胡,年轻时花5块钱买的,陪伴了他70多年,最近想拉一拉,拿出来发现蛇皮坏掉了,想问问杭州哪里能修。(都市快报8月17日A03版《90岁独自旅行,100岁还能拉〈二泉映月〉,百岁老人求助:谁能帮我修好京胡》)

杭州百岁老人拉了70多年的京胡鼓皮破了,谁能帮忙修一下?

查看

想帮李爷爷的热心人很多

快报报道后,很多读者和网友留言,都想帮李爷爷修好琴。

网友“春暖花开”提供了杭州几家可以维修二胡的地点:大音琴行、西铖琴行、雅圣乐器公司、通远琴行、余杭灵声乐器公司等。

下沙陈阿姨说,家里有两把二胡,老头子以前经常拉,老头子走了,可以把二胡送给李爷爷。

近江小区任大伯今年86岁,他说自己原先是杭州乐器厂的,现在家里还有200把二胡,只是前些天摔倒受伤躺在床上,伤养好了可以帮李爷爷修。

某京剧团团长也愿意帮助修,只是近期手头没有蛇皮……

记者联系了李爷爷的女儿李阿姨,李阿姨向热心人表达了感谢,说最近自己脚摔伤了,天气又太热,不方便把二胡送出去修,父亲也暂时不想接受赠送,很想把自己的琴修好,毕竟70年了,有感情了。

网友“燕子”向记者推荐,朝晖一区有位会制琴的老师傅,技术非常好,还是非遗传承人。

82岁何师傅住在萧山

每天赶到朝晖的制琴工作室

记者带着李爷爷的二胡,在朝晖一区22幢的黎园社区幸福邻里湾,找到了何达源制琴工作室。

82岁的何师傅打着赤膊,巴掌大的风扇努力吹着。工作室只有十几平方米,没窗户,靠墙一排柜子,中间一张工作台,剩下的地方只容落脚,墙上挂着20多把胡琴。

何师傅说,胡琴分京胡、越胡、二胡等十几种,李爷爷这把叫越胡,比京胡大,比二胡小一点,主要是给越剧配音。工作台放着各类工具,刀具占多,很多是何师傅自制,还有一台小型车床。何师傅从边上柜子里抽出一段长一米左右的木头,说这是小叶紫檀,可以做二胡架子。记者拿起来掂了掂,蛮重。何师傅说,做胡琴一定要用高档木料,音质才好。

工作台上有两把做了一半的二胡,一把雕着龙凤,一把雕着喜鹊,栩栩如生。何师傅说,还没打磨过,细节还没雕,雕一把龙头要一周左右。

何师傅是嵊州人,1944年生,4岁时因高烧,右腿留下残疾。初中毕业跟一位师傅学雕花,主要给一些大户人家做雕花大床,后来传统雕花大床没人要了,又转做出口家具,做了十多年。1987年到广东中山一家红木家私厂,负责产品设计和木雕生产管理,做了13年。

何师傅说,嵊州是越剧之乡,他从小会拉点胡琴,在广州时,家私厂旁边有家制琴厂,他一有空就去帮忙做点木雕,一来二去,琴厂老板开始教他制琴。

2000年何师傅回到嵊州,开始制作胡琴,嵊州胡琴需求量大,又做了十来年。

何师傅有一儿一女,女儿今年56岁,住在和平广场附近,儿子34岁,从事房产设计,住在萧山。

现在这个工作室是何师傅5年前找的,不要房租水电费。因为会木工,他经常帮附近居民修桌椅板凳,社区有活动,工作室也成了教学基地,向小朋友们介绍胡琴。

何师傅拿出一个文件夹,里面放着各种荣誉证书,2018年他还被评为“嵊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越胡制作技艺’代表性传承人”。

何师傅平时在萧山和儿子同住,工作室周一到周五上班,周末休息。每天早上从萧山江南国际城出发,坐一趟公交车,转地铁一号线到西湖文化广场,再走十五分钟到工作室,路上得花一个多小时,9点半前到工作室,下午3点又赶回萧山,中饭自己带,这天中午吃的是粥。

何师傅看了下李爷爷的越胡,说要换一张蛇皮,蟒蛇皮比较厚,会影响一点音质,但用的时间比较久。乌梢蛇皮细腻,音质好,但时间用不久,价格也稍贵。最后选了块乌梢蛇皮,刚开始邦邦硬,要用水泡软,刮去肉,静置24小时,几天后可以取。

李爷爷特别开心当场演奏一曲

昨天上午,何师傅说,修好了,可以取了。

记者再次来到何师傅的工作室,他正低头用砂纸打磨之前的龙头胡琴,他手头还有三把别人定制的胡琴,何师傅说,他不会上网宣传,现在来的都是老客户,下料定制,做好了寄过去,收点成本费,每个月能挣几千块钱。

记者问何师傅,为什么这么大年纪还坚持工作?

何师傅说,现在做这行的人不多了,还在做的年纪都大了,平时定制加工的活儿很多,停不下来,如何把手艺传承下去,是他最大的心病。之前收过一个小徒弟,是个高中生,但开学后就不来了。最近有个58岁的爱好者也跟他学,只简单做过一个胡身,也好几天没来了。

“等做不动了再退休吧,能做到什么时候就什么时候。我想把休息时间调整至周五周六两天,周末有很多客户来都吃闭门羹。”

昨天下午,记者把何师傅修好的越胡送到敬老院,交给李爷爷,他非常欢喜,开心地抚摸着琴身,兴致上来,李爷爷现场拉了一曲《二泉映月》。

萧山有个90后专业制琴师

还有网友提供线索:萧山进化镇欢潭村有个90后年轻人,会修胡琴。在等何师傅修琴的空当,记者找了过去。

33岁的陈鑫伟制作胡琴已经十多年,他大学学汽车制造专业,毕业后进入一家汽车企业。

“我姨父家有几把二胡,过年亲戚来了,他都会拿出来拉上几曲,我很喜欢这个声音,很想知道看上去简单的一把琴,怎么能发出这么美的声音。”

之后几年,陈鑫伟把业余时间几乎都用来学习制琴,他拜了师父,学到了手艺,还经常跑出去跟琴友交流,白天上班,晚上一个人下料、制作、组装、打磨、抛光……

2018年,陈鑫伟辞去工作,专职做琴,他回到欢潭村,开办了萧山现存唯一一家二胡生产厂“萧凰琴坊”,去年琴坊搬到了欢潭老街766号,主要制作胡琴、绍剧板胡、改良鼓、响板等乐器。工厂平时只有他一个人,忙的时候爸妈都会来帮忙。

如今,陈鑫伟的琴厂已经有几百平方米,他还会拍视频发到网上,“萧凰乐器”账号已经有7268个粉丝,发布过226个作品,全国各地网友看到喜欢的琴会下订单,这也是陈鑫伟的主要业务。“到现在做过多少把琴已经记不清了,上千把是肯定有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