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以来,青龙满族自治县祖山镇黑沟村的变化可谓日新月异。河道沿岸草木葱茏,阡陌交错,村庄整洁、山清水秀。站在新修的防洪堤坝上望去,混凝土浇筑的堤岸整齐坚固,河道疏浚后水流顺畅,岸边道路宽敞平坦——这幅安心图景的背后,是河北省贸促会下沉工作队从抢险救灾到规划建设的不懈努力。
村里一处道路修整前后对比明显。
时间回拨到去年8月,持续极端强降雨突袭祖山镇。黑沟村依山傍水的地理位置,让它成为暴雨侵袭的“重灾区”:9处山体发生泥石流,泥浆裹挟着石块冲向下游;村道被洪水撕开一道道口子,部分路段塌陷成深坑;近百亩农田被淹,即将成熟的玉米在浊水中倒伏;最危急的是起河沿岸,老旧堤坝被洪水“啃”得千疮百孔,村民王铁军家的院墙甚至被冲垮了一角。
“当时雨下得像瓢泼,工作队的同志们披着雨衣在水里泡了两天两夜。”村党支部书记袁忠奎还记得,驻村第一书记带着大家挨家挨户敲窗喊话,提醒独居老人到村部避险;深一脚浅一脚蹚过齐腰深的积水,用木棍探查道路塌陷位置,在危险处拉起警戒线;夜里打着手电勘察河道,用手机记录堤坝裂缝、冲刷痕迹,凌晨1点汇总出《灾情台账》。
这份浸着雨水的台账,很快送到了省贸促会。“群众的安危不能等!”省贸促会第一时间调度,协调省发改委、水利厅等部门与工作队一起踩着泥泞查险情、定方案——从那时起,“建一条能扛住大汛的防洪河道”,成了工作队刻在心上的承诺。
平整的道路。通讯员袁水清摄
灾后重建,千头万绪。下沉工作队没有满足于“修修补补”,而是带着《黑沟村防洪减灾专项规划》挨家串户听意见。“能不能把河道拓宽点?”“堤坝上要是能走车就好了”“下游那片滩涂,能不能整成灌溉渠?”村民的建议被一条条记在笔记本上,最终融入总投资484.08万元的“青龙满族自治县祖山镇2025年以工代赈示范工程项目”方案里。
项目开工那天,村民们自发来到工地帮忙。工作队特意优先吸纳了20名受灾群众参与建设,66岁的王跃堂就是其中之一:“在家门口干活,一天能挣150块,还能照看家里,比出去打工踏实!”施工期间,工作队每天守在现场,小到一块石料的强度检测,大到河道坡度的校准,都盯着专家严格把关。遇到汛期可能提前的预警,他们还协调施工队加派人力,抢在梅雨季节前完成了核心堤段的浇筑。
更暖心的是细节:项目不仅建设完成护路护田坝1886米,还在往年易积水的低洼处,配套过路管涵1处,便民桥1座。不仅如此,如今黑沟村已完成田间作业路14条,共6179米,将原有村头巷尾的废弃地修建成观景台、乘凉亭等,美观又实用。“这哪是单纯修河道啊,是把咱老百姓的日常生产生活都考虑到了!”看着图纸变成现实,村民们的称赞里满是感动。
如今的黑沟村,防洪河道不仅是“安全屏障”,更成了乡村新地标。站在新修的堤岸上远眺,河两岸芳草萋萋,河道中央水流平稳,岸边的路灯与村里主干道的灯光连成一片;沿着硬化入户路走到村民家门口,再也不会沾一脚泥;拧开自来水龙头,深水井引来的清泉甘洌爽口——这些变化,都是下沉工作队“民生清单”上的成果。
“以前最怕下雨天,现在盼着雨过天晴来看河。”村民袁海东说,自从防洪河道建成,汛期再也不用半夜起来挪东西;村里的路好走了,收购山货的车能直接开到院门口;晚上出门跳广场舞,60盏路灯把路照得亮堂堂,“工作队把实事办到了咱心坎上!”
从解决“出行难”“吃水难”,到筑牢“防洪堤”,省贸促会下沉黑沟村工作队用一件件民生实事,让“宜居宜业和美乡村”的愿景在祖山镇黑沟村落地生根,也让村民的安全感与幸福感,随着坚固的堤坝一起稳步提升。
记者:杜楠
通讯员:袁水清
编审:刘福庆
监审:王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