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阳]印度动用了否决权!9月1日,印度媒体称,印度否决阿塞拜疆加入上海合作组织。这是阿塞拜疆的巨大挫折!阿塞拜疆有成为上海合作组织正式成员的巨大野心。但它在辛多尔行动期间公开支持巴基斯坦和土耳其。现在,印度已经阻止阿塞拜疆加入上海合作组织。 (信息来源:网易——印度动用否决权阻止阿塞拜疆加入上海合作组织) 这一事件的焦点并非阿塞拜疆的入会资格,而是其背后那条被称为“协商一致”的组织规则,这条旨在保障成员国平等的原则,在此次事件中被印度运用到了极致,从一个防御性的“盾牌”转变为一把“利剑”。 上海合作组织的章程规定,吸纳新成员必须获得全体成员国的“协商一致”同意。这设计的初衷是赋予每个国家平等的发言权,防止大国意志强加于人。然而,印度这次的行动表明,这一原则在实践中已演变为一种精准的武器,用来清算双边关系中的“旧账”。 今年5月,印巴爆发激烈军事冲突后,阿塞拜疆公开选择与巴基斯坦和土耳其站在一起,其总统阿利耶夫“兄弟般的关系高于一切”的表态,无疑触动了新德里最敏感的神经。 印度不仅把这看作是对宿敌巴基斯坦的支持,更认为这加剧了冲突风险,当阿塞拜疆的入会申请摆上桌面时,印度毫不犹豫地动用了否决权。 对于像阿塞拜疆这样的申请国来说,他们对加入上合组织寄予厚望,期望借此平台拓展能源贸易、提升国际话语权,并为自身的发展争取更多优势。 而印度的否决票背后,是多层次的战略考量。除了直接的报复,此举更是为了维护其在南高加索地区的战略布局。 近年来,新德里大力发展与亚美尼亚的关系,双方不仅结成战略伙伴,军售合同更是将两国利益深度绑定。在此背景下,若同意阿塞拜疆加入上合组织,无异于打乱自身战略规划。 这种行为并非孤例,印度此前就曾在上合组织防长会议上因反恐表述分歧而拒绝签署联合声明,此举虽有效打击了对手,却也引发了对“上海精神”的侵蚀。 阿塞拜疆因一次外交表态,使其多年来身为对话伙伴国的努力瞬间付诸东流,印度此次强硬的否决,不仅是阿塞拜疆的挫折,更暴露了上合组织面临的“生长痛”。 上合组织的成员已增至10个,成员国背景愈发多样化,印度这一行为也引发了组织内部对决策机制的反思,已有提议称,是否应考虑以“多数通过”替代“全员同意”来提升效率。 与此同时,外界也注意到印度这种以本国利益为唯一导向的做法,虽能获得一时之利,长远看却可能削弱其在多边舞台上的信誉与合作基础。 归根结底,阿塞拜疆的入会梦碎,是国际关系中现实利益压倒理想主义的又一例证。而对于上合组织而言,印度的种种行为将推动自身在未来发展道路上不断革新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