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在河北医科大学第二医院的采集室,经过4个多小时的采集,焦女士顺利完成了造血干细胞的捐献,这份“生命种子”将被送往远方,为一个素未谋面的血液病患者带去重生的希望。她也由此成了中华骨髓库第20911例、河北省第872例、邢台市第57例造血干细胞捐献者。
2020年6月,邢台市红十字会走进平乡县医院,组织开展志愿捐献造血干细胞入库活动。那天,一位身穿护士服的年轻姑娘悄悄挤进人群,认真填写了登记表,留下血样,郑重加入了中华骨髓库。她就是焦女士,那年她25岁,是医院一名普通的护理人员。
“我们单位之前有一位同事成功捐献过,他的事迹让我特别感动,也特别触动我。”谈及入库初衷,焦女士语气平静却坚定。正是同事的榜样力量,在她心里悄悄埋下了一颗希望的种子。“我知道配型成功率很低,但多一个人加入,患者就能多一份希望。”怀着这样朴素的心愿,焦女士完成入库登记,成为一名志愿者。
时间静静流淌,她照常上班、下班,护理病人,忙碌在临床一线,仿佛什么都没有改变——但她知道,从那一刻起,自己将来可能会与一个陌生人的命运悄悄相连。
今年6月,一通来自红十字会的电话打破了日常的平静。“初配成功”四个字,让焦女士瞬间心潮澎湃。“当时真的是又激动又紧张。”她回忆道,激动的是终于等到了这个机会,紧张的是对捐献流程还不太了解。但她没有丝毫犹豫。“我知道,这或许能挽救一个人的生命,甚至是一个家庭的幸福。”她说。
8月23日,焦女士在家人和同事的祝福中起程前往石家庄,开始做捐献前的最后准备。连续几天注射动员剂后,她出现了浑身酸疼的生理反应。“这是正常现象,我早有心理准备,”她微笑着说,“比起患者承受的痛苦,这点不适算不了什么。”
更让她暖心的是单位的全力支持。医院领导在了解情况后,第一时间协调排班,为她安排了充足的休假时间,同事们也主动分担她的工作。“大家都在为我加油,让我特别感动。”焦女士告诉记者。
8月28日,在河北医科大学第二医院的采集室,经过4个多小时的采集,焦女士顺利完成了造血干细胞捐献。“其实我只是做了一件很小的事。”采集结束后,焦女士靠在床上,语气依然平和,“能够用自己可再生的细胞,去挽救一个不可重来的生命,这是我的幸运,更是一种缘分。”没有豪言壮语,平淡的话语中流露出的是一位白衣天使最本真的善良与担当。(记者李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