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nm以下,就是中芯国际的生死线。
8月29日一纸公告,把中芯北方最后49%股权全数吞下,不留退路。
梁孟松团队六年三级跳,14nm量产、12nm量产、10nm流片一次过,却被出口管制拖慢15%。
此刻收购,是补链,更是抢时间。
芯片战打到2025年,14nm已成“及格线”。
中芯把产能、人才、专利全部收进一个口袋,良率60%的1.5万片月产能立刻可以翻倍。
内部协同砍掉重复研发,外部客户拿到更稳的交期,现金流立刻回血。
风险也同步放大:全资控股意味着所有设备、材料、软件断供压力集中在一处,任何一道关卡被卡,整条产线停摆。
市场逻辑很简单——谁先把14nm做成“白菜价”,谁就能吃下通信、车规、消费电子的巨量订单。
中芯赌的是窗口期:国际对手扩产谨慎,国内需求爆发,政策补贴持续。
一旦良率拉到75%,成本曲线将陡降,客户黏性瞬间固化。
下一步,资金、设备、人才缺一不可。
读者不妨想想:如果14nm以下真被锁死,国产替代的极限会在哪里?
评论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