玩酷网

两案同堂的“亲情账”法官一天算清爽

8月初的早晨,阳光带着夏末的热意,透过窗户洒在办公桌上,留下细碎的光斑。承办法官正坐在桌前,翻看一起共有物分割纠纷的卷宗。

卷宗里,原告栏写着两位年迈老人的名字,而被告栏则是他们的儿媳妇和12岁孙子。当法官的视线移到卷宗末尾的系统标注处时,系统显示这家人在法院还有一起法定继承纠纷等待审理。

这两起案件关联这么深,如果分开审理,当事人不仅要多跑好几趟冤枉路,调解的时候也很难把事情的来龙去脉说清楚,更难兼顾到情理。庭审前,法官在征得他们同意后,决定将这两起案件合并进行调解。

调解前,法官注意到那个12岁的孙子显得很拘谨,一直躲在母亲身后,眼神怯生生的。法官心里泛起一丝怜惜,觉得这孩子肯定因为家里的事情受了不少影响。她走上前,对孩子说:“好久没见爷爷了吧?去跟爷爷坐会儿。”在法官看来,孩子或许能成为缓和双方关系的纽带,她想借此打破现场的僵局。

孩子得到母亲同意后,慢慢挪到爷爷身边,老人还悄悄把自己的椅子往孙子那边挪近了些。法官看在眼里,松了口气。

调解中,法官没有急于讲解法律条文,而是先和双方聊起了家里的一些暖心事。聊着聊着,被告儿媳妇原本紧绷的神情渐渐柔和下来。

见时机成熟,法官才条理清晰地讲解相关法律规定,每一句话,既顾及法理,又兼顾情理,希望能让双方在明白法律界限的同时,也能念及彼此间的亲情。

经过两个小时的沟通,在法理与情理的相互交融下,双方最终就两起案件达成一致意见,并在调解协议上郑重地签字。

调解后,儿媳妇向法官说起自己去取亡夫存款时遇到了阻碍。法官心里咯噔一下,心想可不能在这最后一步出什么岔子,立刻致电银行,咨询相关规定,然后对照调解协议,仔细标注了取款人的各项细节,还反复叮嘱儿媳妇要备齐哪些材料。直到确认儿媳妇都清楚了,法官才放下心来。

“钱已经收到了,孙子还说以后会经常来看我。”当天下午,法官接到了老人打来的电话。听到这话,法官心里暖意融融。

其实,在给这两起案件排期的时候,法官想着“合并处理”,是怕两位老人来回奔波太累;调解过程中,法官在法理中融入亲情,是怕伤了一家人的和气;在协议履行阶段,法官紧盯流程,是怕好事多磨。

这些做法,说起来都是工作流程,但落到实处,每一步都牵动着当事人的冷暖,把财产账算清,把“亲情账”算暖,这才是最实在的公正。

记者闵以荣通讯员周子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