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河报·豫视频记者蔡君彦
“能用这种方式救人,我觉得特别有意义。”在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纪念日前夕,30岁的新郑市消防救援大队消防员王永豪在郑州一家医院成功捐献造血干细胞,帮助挽救一位素不相识的患者的生命。他的大爱善举,不仅为患者及其家人点亮希望,而且,以实际行动诠释了新时代的奉献担当。
从退役前的武警战士,到退役后成为消防员,王永豪的制服换了颜色,但“为人民服务”的初心始终未变。他说,无论穿哪身制服,守护生命都是责任。只不过,这一次机缘巧合,他有机会换一种方式,捐献造血干细胞救人。
此次他和陌生患者的“生命之约”,要从一次无偿献血活动说起。2022年,单位组织献血活动时,王永豪选择加入中国造血干细胞捐献者资料库,当时只有一个信念:如果有缘和患者配型成功,一定会捐献“生命种子”救人!
这份心愿背后,藏着一段难忘的战友情。在武警部队服役时,王永豪曾目睹战友与白血病抗争的痛苦,“那种想帮却帮不上的无力感,我一辈子都忘不了”。正是这段经历,让他坚定了捐献的决心。
2025年7月,当红十字会工作人员告知他与一位同龄血液病患者配型成功时,王永豪毫不犹豫答应捐献。“我在想,患者可能也是一个孩子的父亲、家里的顶梁柱,我没有理由拒绝,肯定会伸出援手。”他觉得,自己只是做了该做的事。
王永豪的爱心决定,得到妻子和单位的全力支持。单位为他批准了15天的带薪假期,称赞他“在群众需要时挺身而出,彰显了无私奉献、勇于担当的精神”,并号召全队向他学习。
造血干细胞捐献是治疗白血病等血液疾病的关键手段,每一例成功捐献都可能挽救一条生命,甚至救助一个家庭。郑州市红十字会捐献和应急救护培训中心主任李宁表示,王永豪的善举,弘扬了“人道、博爱、奉献”的红十字精神,体现了新时代青年的责任担当。
顺利完成捐献后,王永豪成为郑州市第545例、河南省第1564例非血缘关系造血干细胞捐献者。从火场救援到“生命种子”捐献,他用不同的方式践行着“守护生命”的誓言,结合亲身捐献救人的经历,他也希望更多18-45岁的健康公民关注造血干细胞捐献,积极加入中国造血干细胞捐献者资料库,因为多一个人加入,就意味着患者多一份希望。一旦和患者配型成功,每个普通人都有机会成为救人一命的“生命使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