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竞争激烈的市场环境中,广大中小企业要想脱颖而出,必须走专精特新发展之路。9月2日,在省政协“培育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月度协商座谈会上,与会省政协委员和民建会员围绕会议主题积极建言,提出对策建议。大家认为,要聚焦主业、精耕细作,专注核心业务,持续培育新的增长点,积极布局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成为发展新质生产力的中坚力量和强劲引擎。
“与民营经济发达地区相比,我省在政策扶持、平台建设、创新生态等方面仍存在一定差距。”侯巍委员建议,加快推进数字政府建设、公共数据开放等工作,建设省级数据交易平台,降低企业数字化转型成本,进一步深化产业数字链群融合,推动重点产业链协同发展。
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要成为细分领域的“单打冠军”和“配套专家”,就要精耕细作,锻造独门绝技。崔桐嘉委员建议,企业建立研发中心,瞄准产业链短板,与高校、科研院所建立产学研深度融合机制,参与重点研发并加速成果转化,集中力量攻克关键核心技术。
“引导金融资源向轻资产、高成长企业集聚。”民建会员陈涛认为,科技金融是驱动专精特新企业创新动能的核心引擎,应强化政策引导,优化融资结构,深化“投贷联动”试点扩面,支持沈阳、大连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开展“贷款+认股权”创新模式,允许银行共享企业成长红利。
“应该细化不同行业的专精特新评价指标,避免‘一刀切’。”寇昌委员认为,完善梯度培育机制、强化动态管理有利于我省培育更多专精特新企业。他建议,对称号失效或复核未通过的企业自动触发预警,对暂未达标但技术领先的企业设立“观察期”并提供定向辅导,避免优质企业流失。
加快优质企业培育,还需建立长效机制。张利红委员建议,实施专精特新企业梯队培育工程,依托产业基础规划集聚区,重点打造“沈阳现代化都市圈”和“辽宁沿海经济带”两大专精特新企业集聚区,深化省内产业链协同。
“实施精准化政策激励,向我省重点产业链领域倾斜。”崔文华委员建议,在现有“免申即享”政策基础上,对首次入选“小巨人”的企业给予额外资金奖励,并提高研发费用加计扣除比例,上浮新兴产业企业奖励标准,夯实企业成长基础。
(辽宁日报记者王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