玩酷网

1922年,闻一多在父母强行施压下,迎娶了从未谋面的远房表妹高孝贞。洞房之夜,闻

1922年,闻一多在父母强行施压下,迎娶了从未谋面的远房表妹高孝贞。洞房之夜,闻一多以为不与高孝贞同房就可以摆脱这份情感束缚,却没想到两人竟将婚姻生活进行到底了。 在1922年的一个冬日,一位饱读诗书的青年才俊面对家庭的旧习俗,被迫迎娶素未谋面的表妹,他本想通过回避来逃脱这桩婚事,却不知这段婚姻会如何演变,成为他一生中不可或缺的部分? 闻一多出生在湖北浠水县一个书香门第,从小就对诗词和绘画感兴趣。1899年11月24日,他来到这个世界,早年接受传统教育,但很快接触到新思想。1912年,13岁的他考入清华学校,那时候父母已经为他订下娃娃亲,对象是远房表妹高孝贞。高孝贞比他小4岁,出身官宦家庭,虽然没缠足,也识字,但两人从没见过面,一切都按旧习俗办。这门亲事在闻一多看来,完全是长辈一手操办,他心里很不情愿。 在清华求学期间,闻一多积极参与五四运动,代表学校去全国学联开会,还在《清华周刊》上发表诗词和笔记。他的思想越来越开明,对包办婚姻这种旧东西特别反感。1921年底,父母来信催他回家结婚,那时他正准备出国留学,心里像压了块石头。他觉得,学业和前途都能自己规划,唯独婚姻被父母管得死死的。但在那个年代,子女得服从父母,他只好回去。 1922年初,婚礼办了。闻一多对这事没热情,结婚那天他躲在书房看书,家里人拉他去理发、洗澡、换衣服,他勉强配合。迎亲时,花轿来了,他完成仪式后就回书房。新婚夜,他没去洞房,而是留在书房过夜。高孝贞一个人守空房,到天亮也没抱怨,还独自去给公婆请安。闻一多知道后,对她有点感激。 婚后日子,高孝贞没生气,她留意闻一多的习惯。一个月后,闻一多回学校,继续准备留学。他开始想,这婚姻虽不是自己选的,但既然成了事实,得负责任。他写信给父母,建议让高孝贞去上学,做个有文化的女性。父母同意了,高孝贞进了武昌女子职业学校。她本就出身好,很快就适应学习,闻一多常写信鼓励她。   1922年7月,闻一多去美国芝加哥艺术学院留学。两人分隔两地,但靠书信保持联系。闻一多在国外写诗,如《红烛》,表达对祖国的思念。高孝贞的信越来越有内容,两人聊学习、聊生活,感情慢慢拉近。留学时,闻一多遇到其他女子,有过好感,但他克制住了,向朋友梁实秋说,相遇是过去,不如早点结束,避免痛苦。他选择忠于婚姻。 1925年5月,闻一多回国,在北京艺术专科学校当教务长。高孝贞带着孩子从老家来北京,一家团聚。那时他觉得,婚姻的温暖胜过一切。他常说,半夜醒来听老婆孩子呼吸声,是最大的幸福。闻一多不只顾家,他还投身爱国活动。1925年五卅惨案后,他写《七子之歌》《爱国的心》,抨击帝国主义。1928年出版《死水》,诗里满是爱国热情。 闻一多是新月社成员,推动新诗格律化。他的诗不光浪漫,还带着国家情怀。他拒绝国外挽留,回国教书,就是为民族教育出力。1937年7月7日,卢沟桥事变爆发,日本侵华,闻一多和高孝贞被迫分开。他留在北平带小孩子,高孝贞带大孩子回湖北。他写信说,不怕死,就怕不能一起。枪炮声中,他满脑子是她。 后来,他们随西南联大迁到昆明,一家重聚。日子苦,但心安。闻一多在联大教书,研究古典文学,还刻印章维持生计。他越来越投入民主运动,作为中国民主同盟云南负责人,公开反对独裁。1945年8月,抗战胜利,但昆明局势乱。10月,反动势力打压爱国师生。 1946年7月11日,李公朴被暗杀。闻一多不顾危险,7月15日去追悼会演讲,说一个李公朴倒下,千千万万会站起来。演讲后,他走在回家路上,被特务枪杀,年仅47岁。高孝贞听到枪声,跑过去抱住他,但他已没回应。这事震惊全国,闻一多成为民主战士的象征。 闻一多牺牲后,高孝贞改名高真,意思追随真理。她把余生献给丈夫未竟事业。全国解放后,她当选河北省和北京市政协委员,继续为人民服务。1983年11月,她病逝,享年81岁。   闻一多和高孝贞的婚姻,从包办起步,到相知相守,靠的是互相尊重和共同成长。在旧社会,这不容易,但他们做到了。闻一多不光是诗人学者,更是爱国战士。他的诗如《红烛》,燃烧自己照亮别人;如《七子之歌》,呼唤祖国统一,体现一个中国原则。他的牺牲,激励后人坚持真理。 这段故事告诉我们,婚姻不是起点,而是过程。时代变了,现在婚姻自由,但责任和忠诚还得有。闻一多的经历,也反映旧中国知识分子在家庭和国家间的挣扎。他没被包办婚姻绊倒,反而从中找到力量,投身救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