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7年,一个湖北穷小子高考考了289分,但由于消息闭塞,他就报考了华中师大,没想到的是,华师大的录取分数线才189分,而北大的分数线也只有270分,有人故意调侃他:你后悔当初的选择吗? 时光回溯到 1977 年,恢复高考的消息如同春风般吹遍了大江南北的每一个角落。无数学子点灯熬油,只为争取命运的一次转折。湖北一个贫寒人家的小伙子戴建业,也抱着“搏一搏”的信念走进了考场,最终以 289 分的成绩脱颖而出。 可那个信息像孤岛一样的年代,没网络也没电话,填志愿全靠猜。由于不了解各校录取线,老师一句 “师范大学毕业能当老师,有份安稳饭吃”,就成了他填报华中师范大学的全部依据。 令人意外的是,当年华中师大录取线仅 189 分,北大也才 270 分 —— 这意味着,戴建业的分数明明够上清华北大,却阴差阳错进了华师。 时隔多年,有人带着几分打趣的语气问他:“当年那个选择,你后悔过吗?要是当年选了北大,人生不就彻底换个活法了?” 面对这样的调侃,他却笑着回答:“我一点不后悔。放在当年,能考上大学,本身就已是无比幸运的事。更何况,老师这个职业让我很踏实,也让我过得安心。” 这番话打动了无数网友。 要知道,1977 年的高考和现在完全是两回事:全国 570 多万人报名参考,最终只录取 27 万,录取率还不到 5%。能被大学录取,就已经是凤毛麟角,更别说对一个出身贫寒的农村孩子来说,意味着整个家庭的命运都会被改变。 如今回望过往,戴建业纵然与北大擦肩而过,却在华师书写了属于自己的精彩人生。 这100分的鸿沟,成了他个人魅力的源泉。他操着浓重的湖北口音,把苏东坡讲成一个被贬官还能捣鼓出东坡肉的乐天派吃货,把李白杜甫拉下神坛,变成有血有肉的邻家老头。 这份接地气的幽默,何尝不是对当年命运玩笑的温柔释怀? 说到底,戴建业的故事,根本算不上什么励志模板。那 100 分的 “鸿沟” 并非人生失误,而是塑造他的关键契机。 人生从无 “唯一解”:北大是机遇,华师亦是舞台。不同的选择,同样值得尊重。 正是那一代人,凭着汗水和坚定的信念,既扭转了自己的人生轨迹,更为中国教育的未来燃起了希望之光。 如果换作你,知道自己分数能上北大,还会后悔当年的选择吗?
评论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