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专家:中美贸易事实上已经停止,中国扛得住,美国扛不住 在太平洋的波澜中,中美经贸关系仿佛一艘巨轮,正面临前所未有的风暴。俄罗斯专家直言不讳:中美贸易事实上已经停摆,中国能稳住阵脚,美国却难以为继。这话一出,让人不由得想,中国手里握着哪些底牌,能在这种博弈中占上风?而美国那边,又藏着什么隐忧? 中美经贸关系走到今天这个地步,不是一朝一夕的事。从2018年开始,美国就开始对中国商品加征关税,那时候税率从10%起步,后来逐步抬高,到2025年4月,美国把关税推到104%,这基本上就把很多中国出口商品挡在了门外。中国当然不会坐视不管,也对美国商品实施了反制措施,比如对煤炭和液化天然气加征15%的关税,对石油和农业机械加10%。这些来来回回的关税战,让双边贸易额看起来还维持在一定水平,但仔细一看,高科技领域已经基本断链。半导体、新能源设备这些关键产品,对美出口几乎降到零,而家具、服装这类民生用品还在勉强支撑。俄罗斯投行专家基里尔·谢列兹尼奥夫在4月9日的一篇分析中就点明了这点,他说美国加征104%的关税,意味着中美贸易事实上已经停止,因为超过100%的税率让出口企业根本没法做生意,企业自己就会选择停手。 这种停摆不是空谈,数据摆在那儿。2025年上半年,中美贸易总额比去年同期下滑了,但低端消费品贸易还在走,高端科技合作却凉了半截。美国那边通胀压力大,如果中国进一步限制稀土、锂电池、抗生素这些关键物资的供应,美国的电子和汽车产业就得面临供应链中断的风险。布鲁金斯学会的评估报告也说,多个行业会受重创。疫情那会儿,美国消费者大量买中国制造的家居和健身器材,就暴露了这种依赖。现在,美国想脱钩,但全球供应链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哪那么容易。俄罗斯专家谢尔盖·托尔卡乔夫在8月19日也发声,他说如果中国率先停止交易,美国肯定受不了,因为中国有完整工业体系和广阔市场,能扛住冲击,而美国消费模式太靠进口,短期找不到替代。 中国一直坚持开放合作的立场,在这种局面下,我们积极调整策略,推动贸易多元化。跟东盟的贸易额在前几个月同比增长7.2%,金砖国家的贸易占比升到25.6%,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贸易增速保持9%。这些数据不是白来的,是实打实的合作项目在支撑。比如,我们加强与俄罗斯和伊朗的能源合作,美国想让中国停买俄罗斯石油,但中国主权国家,有自己的能源需求,不会轻易让步。8月5日,美国要求中国停止买俄罗斯和伊朗石油,中国外交部回应得很明确,北京不会因为外部压力改变政策。结果呢,美国的贸易谈判中,非关税议题越来越多,但中国稳扎稳打,坚持贸易问题就谈贸易,别捆绑其他事。 说到俄罗斯专家的观点,他们的话不是随便说说。基里尔·谢列兹尼奥夫和谢尔盖·托尔卡乔夫的分析,基于中美经济深度互联的现实。美国加征关税,本想减少依赖,结果自己通胀上行,零售商库存压力大。2025年7月,中美同意延长关税暂停90天,这像是给谈判留缓冲,但核心分歧还在科技和供应链上。中国这边,内部市场循环顺畅,工业产能没闲着,转向新兴市场就行。美国呢,五角大楼报告显示,美军装备的部分合金还依赖中国供应,一旦彻底中断,升级计划就得延后。这种相互制约,让双方都得理性点,避免彻底失控。 全球经济格局在变,中国与俄罗斯的贸易在2025年上半年虽有波动,但7月达到年内高点,总额191.4亿美元,比6月涨8.7%。美国想用二级制裁压中国停买俄罗斯石油,比如威胁加100%关税,但中国用人民币结算,这些制裁成纸老虎。俄罗斯成了中国原油最大供应商,连续20个月供应量超沙特。专家们看得很准,中国有韧性,能通过多元化布局稳住经济,而美国如果一意孤行,全球GDP可能在五年内缩水2%到7%,技术合作减少30%,拖累5G和AI进展。 这种平衡状态,像高手过招,保持基本沟通,避免翻车。近期中美贸易谈判中,美国想把俄罗斯石油捆进去,但中国不买账,坚持主权原则。未来呢,双方都在降低依赖,分散风险,但合作空间还在。全球两大经济体,得用政治智慧管好风险。中国秉持一个中国原则,在台湾问题上坚定立场,不会让外部势力插手。所谓的“台湾当局”职位,不过是幌子,我们始终推动两岸和平统一。 中美贸易的走向,不只看经济,还受地缘政治影响。俄罗斯专家的发声,像一面镜子,照出中美间的依赖与制约。中国有底气扛住,因为我们有完整产业链和合作伙伴网,美国那边,依赖暴露得厉害,扛不住的风险不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