玩酷网

荆江评论:设置祭祀点,让中元习俗适配现代生活

荆州新闻网评论(特约评论员张卫平)中元忆故人,明灯寄相思。在荆楚大地,素来就有“月半大似年”之说。作为楚国最鼎盛时期的都城所在地,荆州至今仍保留着楚人独特的祭祖习俗。中元节,俗称“七月半”,时在农历七月十五,其起源可追溯到上古时期的祖灵崇拜。烧袱包、放河灯等民间习俗,承载着楚人对祖先的深切缅怀,体现了“慎终追远”的文化内核。随着城市发展,传统祭祀方式与现代城市管理需要之间产生了一定矛盾。往日每逢中元,街头焚香烧纸既影响市容环境,也存在安全隐患。如何在尊重传统习俗的同时,又适应现代城市生活,成为一道亟待破解的治理难题。

中元节,源于春秋战国时期的楚地,始于南北朝时期。南朝梁武帝首设七月十五盂兰盆会,后因梁元帝迁都江陵,这一习俗在荆楚地区得以广泛推行。千百年来,荆楚民间对七月祭祖极为重视,家家烧香燃烛,设宴接祖。在中国传统文化中,七月是吉祥之月、孝亲之月。中元节,是追怀先人的一种文化传统节日,其文化核心是敬祖尽孝。

今年农历七月上旬,荆州公布中心城区85处标准化祭祀点。这一举措,恰逢其时。细观这些祭祀点的分布,东城、西城等古城区设置14处,沙市区31处,公园绿地40处。这样的布局,既考虑到了市民的祭祀习惯,又兼顾了城市管理和环境保护的需要。特别值得称道的是“疏导结合”的治理思路。荆州市城管部门,不仅在中元节前设置并公示了祭祀点,还成立专项督导小组开展巡查宣传,既满足市民祭祀先人的需求,又有效防止露天焚烧对绿地和环境的影响。这种治理方式,体现了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尊重和对现代城市管理规律的把握。

从文化传承角度看,标准化祭祀点的设置,实际上是为传统民俗文化注入新的时代内涵。楚人早就有七月祭祖的习俗。《楚国风俗志》明确记载,“中元节产生于楚国,是带有浓厚的南方文化色彩、符合南方民族的文化、民俗及心理传统和需要的一个节日。”荆州地方史志资料里也有“七月十五日祭祖”的记载。如今,在指定地点文明祭祀,既保留了“烧包袱”等民间传统习俗,又通过集中管理避免了环境污染与火灾风险。这,正是传统文化在现代社会中的创新性发展。

此外,在荆沙河沿线设置的祭祀点,也与楚地“放河灯”的传统习俗相呼应。这种表达孝道、亲情与祈福消灾愿望的民俗活动,广泛流传于江汉平原,特别是江陵、监利、洪湖和石首等地。旧时,古人通过河灯寄托对先人的哀思;如今,市民在指定区域文明祭祀,同样是情感的表达,只是形式更加契合现代城市生活。

这一举措,也体现了荆州城市治理的精细化水平。根据不同区域特点设置祭祀点,在老城区注重便利性,在公园绿地注重环境保护,在河道沿线兼顾传统习俗。这种差异化安排,展现了城市管理的温度与智慧。当然,要真正实现传统与现代的完美融合,还需要市民的理解与配合。祭祀重在心意而非形式,在传承“慎终追远”传统文化的同时,我们也应当拥抱更加文明、环保的祭扫方式。

总之,荆州85处祭祀点的设置,为我们在传统与现代之间找到了平衡点,既保留了中元祭祖的文化内涵,又赋予了其符合时代要求的表现形式。这种探索,值得肯定。期待在各方的共同努力下,荆楚大地的中元节既能够传承传统文化,又能彰显现代文明,使千年习俗在新时代焕发新的生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