玩酷网

平安银行:以“好理财”筑牢财富管理“压舱石”

转自:中国银行保险报网

中国银行保险报网讯[记者许予朋]

随着存款利率滑向“1”时代,资金搬家趋势渐显。面对财富管理领域出现的新趋势,商业银行、理财子公司亟须更新服务模式,帮助居民将储蓄转化为财富“活水”。

“理财产品兼顾流动性、稳定性、增值性等多重功能,堪称‘压舱石’,可以帮助客户走得稳、走得远。”近日,在平安银行携手平安理财举行的“买理财找平安”理财服务升级发布会上,平安银行行长助理王军向《中国银行保险报》记者表示。

在王军看来,平安银行在大财富管理领域的战略目标是成为有特色的专业零售银行。在当下时点升级理财服务,既能顺应时势为投资者提供更踏实、安心的财富管理体验,也是银行零售业务迈向高质量发展的必由之路。

“好理财”能够穿越周期

“进入‘低利率时代’,大家更关心财富资产的保值增值问题。在这一过程中,银行理财产品自然而然承接了一部分从储蓄转出的‘钱流’,这一趋势在更加稳健的理财产品中尤其明显。”王军告诉《中国银行保险报》记者,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平安银行提出了“好理财平安造”。

在利率市场化以及存贷款利差持续收窄的背景下,财富管理业务已成为商业银行拓展中收业务的关键领域。除了顺应外部市场环境变化,为客户资产配置提供“更优解”、帮老百姓守好“钱袋子”,也有助于银行自身实现健康发展。

王军表示,截至2025年6月末,平安银行管理零售客户资产(AUM)4.21万亿元,但从结构上看基础理财占比仍不够高,在大财富管理板块中,其潜力仍有待进一步被激发。“目前,我们重视发展银管资产、银保资产,尤其是基础理财,使之成为AUM高质量发展的‘蓄水池’。”

“在净值化的新时代,想要做到财富‘压舱石’,一定要打造‘好理财’。”平安理财总经理张东进一步阐述了对于“好理财”的理解。

张东表示,近年来,理财行业的净值化转型加速推进,逐渐迈入波动显性化、常态化的“净值2.0时代”,但这并不意味着银行理财舍弃了稳健的基因。“‘好’的理财,能够力争穿越市场周期,实现稳健回报。”

帮投资者做好选品与配置

《中国银行业理财市场半年报告(2025年上)》显示,截至今年6月末,全国共有194家银行机构和32家理财公司有存续理财产品,合计4.18万只。面对诸多选择,“客户有‘选择困难症’,产品的同质化也比较严重。”张东表示,当下持续提升产品与普通投资者的适配度,将是银行理财业务“破局”的关键。

据张东观察,理财产品的客群基本上都追求稳健收益。除了对安全性有要求之外,投资者通常对资金的灵活度也有要求。聚焦上述需求痛点,理财子公司需要配合银行进一步提升服务能力:一方面,更好满足普通投资者对灵活性的需求。以平安银行“理财夜市”为例,张东介绍,很多“上班族”在下班之后才有时间进行理财,很多配置、购买的决策都在下班后发生。不打烊的“理财夜市”就成为了很好的选择。

另一方面,以陪伴式服务协助客户获得更稳健的收益。“与基金相比,理财产品的底层配置‘成分’更加复杂,比如固收类理财里往往配置了信用债、存款、存单、风险资产等多种资产,老百姓不太理解,这时候陪伴服务就显得很重要。”方志男介绍,目前平安银行拥有一支超过5000人的专业财富管理队伍,通过打造的“理财异动陪伴”机制,为客户提供主动式的长期陪伴服务。当市场波动、触发净值预警时,理财经理会主动联系客户,用客户听得懂的语言解读市场、分析持仓,让客户“想得清楚、看得明白、买得安心”。

“银行作为代销机构,最重要的功能之一就是‘选品’。”平安银行财富业务总监方志男也谈到了匹配的重要性。据悉,平安银行每个月会举行选品会,从产品与客户风险偏好两个维度出发,从众多理财产品中选出本月主打,并针对不同客群来介绍客户产品。

“随着理财产品逐渐趋向同质化,谁家的流程更简单、谁家的体验更丝滑、谁家提供的讯息更完整,这些也是能够打动投资者的地方。”方志男告诉记者。

把握“固收+”发展机遇

8月以来,A股市场稳步走强,市场赚钱效应明显。近期,不少理财子公司也加大了“含权”产品的开发。同花顺数据显示,8月以来至少已经有20只新发的“含权”类产品。

随着投资者对债券类资产的偏好随着收益中枢下降而减弱,加大权益资产配置比例或成为未来居民资产配置的重要方向。展望未来,银行理财应如何抓住其中机遇?

“理财产品的目标客群普遍希望获得比存款好一些的收益,但又不希望冒太大风险。虽然目前权益市场表现较好,但多数客户在追涨过程中仍然保持了头脑冷静。”方志男告诉记者,未来,“固收+”等含权类理财产品将是部分理财客户想要把握权益市场机遇时的配置选项,这也是平安理财需要把握的发展方向。

张东表示,当下理财产品仍以低风险为主,直接投股的R4、R5产品数量相对较少,整体产品的分布以R1、R2为主,“固收+”等R3理财产品处于探索阶段。目前平安理财主要采用“配置+择券”的思路:一方面通过被动指数ETF实现长期、稳定的底层敞口,另一方面在“+”部分叠加“黄金”“红利”“结构化”等投资策略,以获取额外收益。“我们更倾向于利用理财子公司的投研优势,做好资产配置,很少会依赖个人主观择时。”张东介绍。

张东特别强调了混合型理财产品在为客户进行风险分散时的天然优势:初始阶段,即通过混合多资产、多策略构建组合;当市场上涨导致风险暴露偏离目标时,再自动进行再平衡。“分散是我们获取收益的来源,也是控制组合波动的手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