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河报·豫视频记者房琳闾斌
核心提示:
栽好梧桐树,引得凤凰来。
这句质朴的话语,是三门峡营商环境建设最生动的注脚,也是最坚定的承诺。2025年以来,三门峡市锚定"一流营商环境"目标,打出营商环境综合配套改革"组合拳"。
从市场监管局的"柔性执法"到税务局的"智慧税务",从财政局的"真金白银"支持到发改委的统筹协同,普惠服务传递“温度”,赋能升级注入“力度”,制度创新推进“深度”……三门峡正奏响营商环境“优无止境”的多重奏。
(群众在窗口办理相关手续)
温度丨6元辣条免罚单,柔性执法传递营商“人情味”
“当时就担心罚钱,我这小店真承受不起。”
今年1月,市场监管执法人员在三门峡市区一小商店内检查时,发现了3袋过期辣条,货值6元。店主蔡女士心里又懊悔又担心,让她没想到的是,等来的并不是处罚单,而是一纸“不予行政处罚决定书”。
"原本按照规定,销售过期食品处罚金额要在1万以上。但我们查询后发现,当事人是初次违法,履行了进货查验义务,货值金额小且未造成危害后果。"张湾市场监管所副所长张玮红说,参照河南省市场监管领域“四张清单”及国家总局“首违不罚”“轻微免罚”政策,最终,市场监管局依法作出不予行政处罚决定。
“心里一下觉着暖暖的,感觉有人情味,也有温度!”蔡女士说。
执法理念的转变,带来的不仅是商户的点赞,更是营商环境的深刻变革。
(执法人员对商品进行仔细检查)
近年来,三门峡市市场监管局组织法制业务骨干对“初次违法”“危害后果轻微”等判定要件进行逐条解析,从理念层面实现从“机械处罚”到“包容监管”的转变。
“当然,免罚也不等于‘一放了之’。”三门峡市市场监管局党组成员、副局长傅全意表示,他们建立了"处罚-指导-回访"全链条管理模式,在作出免罚决定后,还要对整改情况进行跟踪回访。
数据最有说服力:2025年上半年,三门峡市市场监管局共开展行政指导101次,办理免罚案件58起,免罚金额258万元。“有温度的执法”既守住了食品安全底线,又为小微主体留足了成长空间。
让蔡女士等“小店主”感受深刻的,还有数字化转型重塑的“税务服务”体验。
如今在三门峡,纳税人通过电子税务局"征纳互动"功能,就能远程享受"手把手"辅导服务;通过"智税一键办"软件,新办纳税人只需要扫描二维码,系统即可快速提取并填报所有登记信息……
税务局数据显示:2025年上半年,累计提供智能互动服务量8.16万笔,通过智能引导完成高频业务“一键智办”1500余笔,线上业务占比提升至99.53%,平均办理时长较传统模式压缩60%以上。
这样的高效、便捷理念,同样延伸至招投标领域。
依托全流程电子化体系,企业不用再跑评标现场。同时,远程异地评标还实现专家‘隔空评审’、数据‘秒级传输’。截至今年7月底,三门峡市公共资源交易中心已建立合作关系的交易中心达144家,合计累计已开展远程异地评标项目9699个,累计交易金额1189.4亿元,为市场主体节约了专家差旅、企业等候、现场协调等成本。
(“高效办成一件事”成为群众的新体验)
力度丨科研投入三年翻番,财政金融精准“滴灌”创新
“173万、399万、418万!”
这是河南富达精工电气有限公司连续三年的科研投入资金。这条不断上升的曲线背后,是这家企业创新科研的决心,也是三门峡市真金白银的科技金融“活水”的有力见证。
“企业投入研发,创新成果又为企业赢得更多资金政策。一来一回之间形成了良性循环,也让企业在高质量发展道路上步伐越发稳健。”公司董事长刘军卫告诉大河报·豫视频记者,作为高新技术企业,富达精工参与行业标准制定1项,获得授权专利17项,2023年公司获得"三大改造"专项资金奖补210万元。2024年公司产值达5500余万元,成为当地的"明星企业"。
(公共资源交易中心内实现全流程电子化)
企业快速成长的背后,是真金白银的政策支持注入的强劲动能,也是一场政府与市场主体的"双向奔赴",
近年来,三门峡市积极营造一流创新生态,加快构建以科技创新为引领的现代化产业体系,真正把科技创新“关键变量”转化为高质量发展的“最大增量”。
三门峡市科技局联合财政、金融等部门优化和修订《三门峡市“科技贷”业务实施方案》,与12家金融机构达成战略合作,实现科技型企业信贷银行选择自由。截至目前,2025年新增贷款53笔,金额3.05亿元,惠及企业44家。自2020年以来,累计发放科技贷170笔,贷款金额8.39亿元,金融“活水”精准滴灌高新技术企业。
三门峡市工信局制定出台《三门峡市制造业单项冠军培育提升行动方案》,构建了梯次培育体系,并将税收优惠、财政补贴、金融支持等76条惠企政策及时公示,确保企业及时享受政策红利。在企业清欠工作中,坚持以“精准施策、闭环管理、长效防控”为核心,全面构建“发现问题—化解争议—跟踪落实”全流程工作链条。2025年度,全市收到省发文转办清欠线索共12条涉及金额4897.54万元,截至目前化解率11.9%,清偿率3.8%。
财政支持也绝非空话,而是转化为一系列扎扎实实、精准有效的政策措施和“真金白银”投入。
在支持科技创新方面,2021至2024年间,全市财政科技支出从5.43亿元跃升至19.98亿元,年均增速高达54.3%,占一般公共预算支出的比重提升4.8个百分点;在推动产业升级方面,自2020年起,市政府连续6年、每年安排1亿元专项资金,重点支持企业实施智能化、绿色化、高端化的“三大改造”。截至目前,已累计为308个改造项目拨付资金3.46亿元,惠及企业130家;在培育市场主体方面,通过财政奖补,累计为11家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129家省级“专精特新”中小企业拨付奖补资金4710万元。
(群众在税务大厅窗口办理业务)
深度丨“云端办税”创新机制,打破省域边界
今年6月,三门峡韶华建筑工程有限公司的财务人员在办理外境证预缴企业所得税时,体验到了前所未有的便捷:通过三门峡市税务局打造的“远程虚拟窗口”,不用奔波两地,全程线上提交资料、音视频核验,仅用4分钟就完成了跨区域涉税备案。
从“来回跑”到“点鼠标”,变化的不仅是方式,更是理念。
晋陕豫三省交界的"黄河金三角"地区,经济、人员往来密切,但受属地管辖、操作权限等因素限制,跨省办税一直是企业经营的痛点。为此,三门峡市税务局联合陕西渭南、山西运城税务机关,全省首创税费业务"跨省通办"服务模式,建立市内联办、跨市联办和跨省联办的"三联办"工作机制。
为让技术创新更好地驱动服务升级,三门峡市税务局还充分利用大数据互联网技术手段,在巩固传统"窗端"服务的同时,通过12366热线等"三线"贯通增强"呼端"功能,与域外税务机关利用"征纳互动"软件实现"云端"互联互通,从而打通区域壁垒。
数据见证成效:借助征纳互动平台,1-7月成功办理跨省税费事项201笔,涵盖建筑项目跨区域报备、跨省申报纳税等高频业务,平均办结时间压缩至5分钟,较传统线下办理模式节省90%以上时间成本。
其实,这项改革的意义远超税务领域。
“‘跨省办’业务的推行,不仅打破了豫陕晋三省税收征管的地域壁垒,降低了企业成本,更通过业务互认、信息共享,推动‘黄河金三角’地区税收营商环境协同优化,为区域要素自由流动、产业协同发展提供了税务支撑。”三门峡市税务局党组书记、局长侯亚新表示,“这是服务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的生动实践。”
(营商环境不断优化的三门峡)
大河报·豫视频记者从三门峡市发展改革委获悉,今年以来,该市不断聚焦企业关切、强化措施保障。截至目前,已完成26项营商环境综合配套改革重点任务,常态化开展“以企观政服务企业大走访”等活动,协调解决企业各类问题535个。“双随机+信用监管”监管数量全省第一等8项工作处于全省前列。
“营商环境,‘优’无止境。”三门峡市发展改革委党组书记、主任杨东克告诉记者,下一步,三门峡将坚持以提升企业满意度为目标,加大工作力度,擦亮“赢在天鹅城”服务品牌,为企业营造良好发展环境,为全省高质量发展贡献更多三门峡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