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认识“样板戏”是从抄剧本开始的。那个时候全国许多地方都成立了为专门演样板戏的业余剧团。我们那个地方戏曲比较流行,专业的、业余的玩这个的人非常多。不过原来都是玩传统的。 样板戏一出来,其他戏不让弄,他们就蛰伏了一阵子。不过很快找到了新出路——就是顺应时势,演样板戏。很快就知道政府支持的,原本有这爱好、又不能表演的自然也都技痒起来。自然都争先恐后的要玩这个。 我的亲戚中有两个是“业余类”比较有名的,自然也都重新振作起来。自觉自愿地找了一些志同道合者成立起样板戏宣传队来。 我是被叫去给他们抄剧本的。他们要求每一个人要有一个剧本,但上边实际上只给了一个。那个时候没有别的办法,就只能手抄。在我的印象中,就那个《智取威虎山》(也是他们排的第一部戏),我就给他们抄了五本。 当然抄这个也不是白抄,还是给了一些“好处”的。比如跟着混饭之类(玩这个是集体管饭的)。我记得有一次还给了我好几个馒头带走呢。 在当时,好玩的事儿不多。这个也挺有意思的。于是,抄着抄着也就熟悉了,以至于八十年代初,我还时不时地能背出许多片段呢。 后来,样板戏又不流行了。我的两个亲戚也又转到传统戏那里去玩了。 我自己后来出门上学工作,对“戏”很快就没有了兴趣。也慢慢地知道“样板戏”究竟是怎么回事儿,对这些东西也就慢慢地淡忘了。 看现在网上不少人议论样板戏。忽然就勾起很多记忆。也发现许多人说这个,玩这个,其实是跟“娱乐”无关的。于是感慨万千。 演戏的,其实是不在乎你是什么戏——是传统戏,还是样板戏——的。这其实跟电影电视剧演员一样,他喜欢的是“表演”,是观众。 观众呢。一般看的也是“谁演的,演得怎么样”之类。这是票友。其他的,也就是看一个热闹,而已。 至于这些戏本身怎么样,那其实是“社会玩家”们的事儿。在样板戏,这一块儿。至少我是无法认同的。而无法认同的原因,就是——这也太滑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