玩酷网

垃圾分类进农家入人心

转自:湖州日报

通讯员陈昀邦

本报讯“您看,这个农药瓶属于有害垃圾,得放进红色桶里,不能和菜叶混在一起。”长兴县长城村的垃圾分类宣传员穿梭在村巷间开展讲解。他们手中的宣传册上,不同颜色垃圾桶对应的垃圾类型标注得一目了然,让村民对分类标准看得明明白白。

这支宣传队伍由妇联志愿者、党员志愿者和团员志愿者共同组成,他们分成3支小队,带着分类指南、宣传海报走村串户。每到一户,宣传员用家常话讲解分类标准:“平时摘菜剩下的烂叶子、玉米皮,是厨余垃圾,放绿色桶;用完的塑料袋属于其它垃圾,扔灰色桶;旧报纸、啤酒瓶这些能卖钱的,就是可回收物,放进蓝色桶。”面对村民提出的“骨头算不算厨余垃圾”“破旧农具该怎么分”等具体问题,宣传员耐心细致地一一解答。

宣传结束后,志愿者随即对农户门口的垃圾桶进行检查。在村民李阿姨家门前,2个贴有分类标签的垃圾桶摆放整齐,厨余垃圾与其它垃圾分开投放,干净又规范。

村里特意建立了“党员包户”长效机制,将每周三定为“分类检查日”,志愿者定期回访指导,帮助村民养成分类习惯,并送上洗衣粉、洗洁精等实用奖品,进一步激发村民参与热情。从宣传册上的条条框框,到垃圾桶里的清晰归类;从党员志愿者的耐心讲解,到村民口中“现在分起来顺多了”的轻松笑容,垃圾分类正悄然改变长城村的模样——院门口的垃圾桶不再杂乱,田间地头的废弃物有了“归宿”。

这场始于宣传、见于行动、成于坚持的垃圾分类实践,正让“绿色生活”的理念融入生活,让“文明习惯”的种子在乡土间生根发芽。随着长效机制的完善与激励措施的推进,垃圾分类不仅成为长城村改善人居环境的“小切口”,更成为涵养乡村文明的“大载体”,为美丽乡村绘就更洁净、更文明、更宜居的新图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