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自:衢州日报
本报讯(记者林敏)“尝尝,这是我们村的‘美芯2号’小西瓜,皮薄肉脆味甜,运输储存很少裂果,在市场上很抢手。”近日,记者走进常山县东案乡有名的“西瓜村”——田蓬村,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郑雨章端上西瓜,热情介绍起村里的“当家产品”,还说抢手西瓜仍走在科技赋能道路上。
据悉,田蓬村小西瓜种植面积达80亩,今年靠着生鲜超市直供、单位团购等渠道,销路一路顺畅。小西瓜批发价最低2.6元/公斤,经礼品包装后价值大幅提升,最高可达9元/公斤,成了村里增收的“香饽饽”。
小西瓜热销的背后是该村多年的科技赋能。田蓬村种西瓜始于上世纪90年代,却长期困于“低小散”。2017年,有宁波市农科院基地管理经验的郑雨章回村,他建起规模化种植基地,引进良种、改良技术,让“田蓬西瓜”慢慢有了名气。
如何让“田蓬西瓜”进一步树品牌、增产量?2024年,市农林科学院蔬菜所技术人员方萍萍来到田蓬村担任科技特派员后,聚焦小西瓜品质升级,在新优品种引进、配套嫁接砧木筛选和西瓜工厂化嫁接育苗技术研究等方面发力,破解产业发展瓶颈。
“之前村里种的‘蜜童’嫁接西瓜,品种多年没更新,种子成本高,竞争力渐弱,品种亟待升级。”从去年起,方萍萍从宁波市农科院等地引进多种小西瓜品种和砧木,开展不同砧穗组合试验,帮助村中筛选出更优的小西瓜品种及其适配的砧木。
“今年清明节期间种下的试验苗里,‘野壮1号’砧木嫁接‘美芯2号’小西瓜砧穗组合表现亮眼!”郑雨章说,“野壮1号”嫁接不仅不影响“美芯2号”原有的口感品质,还耐旱耐高温,和往年常用的“甘西918”等南瓜砧木相比,“野壮1号”嫁接的西瓜苗产量提了10%,而且据检测西瓜中番茄红素含量提升了13%。往年春秋两茬西瓜亩均可采收约0.6万公斤,今年春季单“美芯2号/野壮1号”嫁接苗一茬亩产量就达0.5万公斤,明年计划扩大种植面积。
为破解连作障碍,除了使用嫁接技术,方萍萍团队正在田间试验不同的土壤消毒方法,若成功结合科学水肥,收成有望再提升。此外,育苗环节也在补齐短板,2024年,在东案乡政府助力下,田蓬村用80万元山海协作专项资金,建成了集育苗、管理于一体的智慧方舱,摆脱嫁接苗外购的制约,以此降低成本。
不过,使用智慧方舱初期也遇到了难题,因光照不足出现了“高脚苗”情况。“上月底刚换了灯管,现在光强可以在3000~20000勒克斯范围内按需调节,可以满足嫁接愈合和瓜苗生长的不同光需求。”方萍萍仔细查看完智慧方舱的情况,叮嘱郑雨章,“下周我再送批西瓜苗来,12月大批育苗前,再试一批,把各项参数调至最优,既提高苗的质量,又降低成本。”
“今年除了西瓜卖得好,我们还培育了20万株西瓜苗,卖出14万株,收益超10万元。”郑雨章说,田蓬村的西瓜产业不仅让村民腰包鼓起来,还辐射周边乡镇农户种瓜,真正让科技助农香甜四溢。